望著藍天白雲,唐衛軒忽然第一次有一種奇怪的想法:這一切,究竟是否有什麼意義……?
無論是戰死在異國他鄉的將士,還是建功立業的勇士,數萬浴血奮戰在千裏之外的疆場之中,除了個別名揚海外、永載史冊的將軍外,千百年後,還是否會有人記得,這無數將遠征千萬裏、將華夏的軍旗揮至四海的無數中土兒郎?
猛然間,唐衛軒又記起了那時在牡丹峰上,夏衍和自己提過的那場“怛羅斯之戰”。記得夏衍曾說起,那是近一千年前的大唐時代,唐軍揮戈西域萬裏之外,創古今中土王師西征之極的一場大戰。至於此戰的過程和結果,唐衛軒其實並不清楚,甚至,若不是從夏衍的口中知道這場戰事,恐怕唐衛軒就會和大多數的大明子民一樣,直至含飴弄孫、終老病榻,大概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先祖,在那萬裏之外的遙遠地方,曾策馬揮刀、血戰域外……
回眸今朝,數百年後的子孫後代,又如何會記得自己,曾在那中土名不見經傳的牡丹峰、碧蹄館、或者昨日的幸州山城,經曆了地獄般的慘烈戰鬥,卻依然護著那迎風招展的“明”字大旗,始終未曾倒下呢……
比起昔日先輩的曆史榮光,如今絕大多數大明的子民,還是對眼前的升官發財、爭名逐利更為熱衷。即便是翻閱書卷,很多人還是對一些離奇誌怪、意淫空想的通俗小說更感興趣。而曾經活生生發生過的鮮活故事,卻往往不屑一顧、無人問津。或者,不隻是建國已過二百餘年的大明,千百年來,以至於千百年以後,曆朝曆代,一直都是這樣吧……
唐衛軒回頭又看了一眼,那鮮豔如血的“明”字大旗,凝視了許久,卻始終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或者說,根本不願意承認,那個自己其實心知肚明的答案。
唐衛軒索性不再去想這些,而隻是著眼於腳下的路。
對自己來說,隻有一條路,就是眼前的這條路。無論多麼艱辛,卻隻能繼續這麼走下去……
現在眾人走的,正是來時所經的那條原路,此處本也是連通漢城和開城的要道,周圍農家、鄉鎮眾多。但怎奈接連兵荒馬亂、此時又是兩軍交戰的前線戰場,百姓早已逃得逃、死得死。就連房屋也大多也被拆毀一空,根本無處給傷號們停歇……
何況,背後的幸州山城,已經被拆毀、撤防,雖然倭軍暫時不敢再發動什麼大規模的攻勢,但此處依然距離數萬倭軍駐紮的漢城不遠,難免碰到像是上次那個叫長穀川的倭國武士所率領的騎兵隊,僅憑幾十名傷痕累累的士卒,留在此處,也難保不會遇到什麼危險。所以,隻能期待著一早出發的傳令兵可以盡早趕回開城、帶回前來接應的人馬……
隻是,先前向開城派出的傳令兵,為何還未回來……?!
唐衛軒肩膀上的傷口已經是越來越痛,胡亂包紮好的紗布上不知何時開始,又漸漸滲出了殷紅的鮮血。唐衛軒唯有咬緊牙關、兩腿緊緊夾住胯下的馬鞍,才能繼續堅持著帶領隊伍,不斷朝著已經不算太遠的開城靠近。
身後,尚能騎馬的三十個錦衣衛,也大多好不到哪裏去,隻是看唐衛軒依然挺直了腰杆坐在馬鞍上,而那隨風翻騰的“明”字大旗所指的,也是眾人的希望所在,因此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緊緊跟在隊伍之中,一邊相互扶持著,一邊照看著夾在隊伍中間的重傷號們……
直到日頭已過正午,唐衛軒終於聽到了一陣“噠噠”的馬蹄聲,伴隨著車軲轆的刺耳聲響,由開城方向漸漸靠近。而在模模糊糊地望見了另一杆“明”字大旗,正朝著自己所在的位置飛奔而來後,心中緊繃的神經忽然一鬆,唐衛軒終於再也支撐不住,腦袋一沉、眼前一黑,隻感到身體無比沉重、幾乎不受控製地徑直倒了下去……。
耳畔似乎還回蕩著越來越遙遠的“唐大人!”“唐兄!”“汪!汪!”的叫聲,眼皮卻已睜不開,意識也越來越模糊,最後,便什麼也感覺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