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那些細碎的陽光常常帶給我們恒久的溫暖
無需聆聽太多高深奧妙的宏言教義,那些滴水藏海的細小的故事,送給你的可能正是受用一生的睿思至理,無需膜拜那些明星偶像,眼前與你對坐的凡夫俗子,贈與你的可能正是浸潤一生的真情厚意。 走進那些最最樸素的生活場景中,細讀那些最最瑣屑的人生情節,你同樣可以驚喜地發現:那麼多的美,就散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就在那煦和的春風裏,在那匆匆的行旅中,在那拙樸的叮囑裏,在那悠然的獨處時,在那喧嚷的市井中……那麼多值得駐足的美景,不斷地湧入我們的眼睛,一如那些細碎的陽光,不僅會帶給我們瞬間的感動,還會給送來我們恒久綿長的溫暖。
傾聽花開的聲音
在大興安嶺深處,有一間小屋很不起眼,小屋四周栽種的許許多多的花草,卻非常引人注目,無論是誰,隻那麼不經意地一瞥,便會被深深地吸引。
那個夏日的黃昏,我邂逅了小屋的主人――那位一輩子與大山相伴的老伯。彼時,他正坐在那片姹紫嫣紅的花朵中間,愜意地微閉著眼睛,一任金色的陽光輕柔地撫摸著周身,一任或濃或淡的花香撲麵而來,整個人兒仿佛都進入了“物我兩忘”的情境之中。
麵對眼前靜美的畫麵,我不禁放下了舉起的相機,也俯下身來,和老伯一起靜靜地欣賞那些鮮豔欲滴的花朵和那些含苞待放的蓓蕾。
過了許久,我有些好奇地問老伯:“天天守著這麼多的花,怎麼還會那樣心馳神往?”
老伯一臉自豪地告訴我:“那是美啊,尤其是花開的聲音。”
“花開的聲音?難道您聽到了?”我驚訝得張大了嘴巴。
“當然了,那些花開的聲音,我都聽得見,聽得懂。比如,蔦蘿的輕柔,劍蘭的幹脆,苜蓿的羞澀,芍藥的熱烈,木槿的含蓄……每一種花開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老伯像一個飄逸而智慧的隱者,目光裏透著穿越時光的深邃。
“可是,我怎麼聽不到呢?”我遺憾,又特別羨慕老伯。
“你也能夠聽到的,隻要你心存美好,遠離喧囂,就會拂去亂耳的那些雜音,自然就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了。”老伯哲人似的。
“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
老伯的話很值得細細咀嚼――是的,行走在滾滾紅塵當中,我們許多人都在被各種嘈雜的聲音包裹著,被各種喧嚷的聲音吸引著,被各種熱鬧的聲音誘惑著,不知不覺間,許多心靈已被周遭的喧嘩與紛擾包圍了,已屏蔽了許多自己真正喜歡的聲音,自然難以聽到花開的聲音了……
其實,若想聽到、聽懂各種美好如花的聲音,必須先擁有如花一樣善美、純淨的心靈。唯此,方能身心俱靜,聞得那些天籟之音。譬如,聽到一顆流星滑過銀河時如裂帛一樣的訇然之聲,聽到一株參天古樹迎向狂風驟雨時如鋼琴般的激越之聲,聽到一棵小草寂寂地生長的悠然之音,聽到一條小溪不舍晝夜奔流的歡快之音……
走進五光十色的沸騰生活,若是願意懷著如花的心情,悉心傾聽,自然也會聽到各種美妙如花的聲音:可以從失聰的邰麗華和她的夥伴們精彩絕倫的《千手觀音》表演中,聽到生命燦然之聲;可以從搖著輪椅讓思想穿越時空的作家史鐵生那些深刻的文字裏,聽到人生慨然之聲;可以從街角那位修鞋的老人淡定如雲的眼神裏,聽到生活從容之聲;可以從早市那位賣煎餅的婦女有條不紊的忙碌中,聽到日子充實之聲;可以從母親站在陽台上張望兒子回家的目光裏,聽到心房溫潤之聲……
就這麼簡單――隻要敞開心扉,擁抱美好,無論是誰,都會在轟鳴的機器旁,在神聖的講台上,在廣袤的原野,在遙遠的邊關……從深情經過的每一處山水那裏,從真情投向的每一個偉大或平凡的人物那裏,聽到無數動人的聲音――或激越,或深沉,或雄壯,或婉轉,或舒緩,或幽微,或綿長,或短暫……
歲月的長河中,美麗、芬芳的花朵在競相綻放,一朵一朵,都傳遞出無比美妙的聲音,都在等待著我們慧心的傾聽。由此,且讓我們心存愛意,一次次認真地聆聽,一次次感知生命綻開的美好與神奇。
尚奶奶的小說
朋友辦了一所文化學校,邀我每個周末去給一個作文輔導班上課。
第一次上課,我就驚訝地發現教室最後一排坐著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她很認真地聽課、做筆記。課間休息時,我走到她跟前與聊了起來。
她叫尚貴芝,今年已經80歲了。我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和一群中學生一起聽課。她笑著回答“因為喜歡”,說著,她從隨身攜帶的帆布書包裏拿出一遝打印好的文稿,告訴我那是她剛寫的小說,她請我回去有時間幫她看看,給她提一些修改意見。
我問尚奶奶以前是否寫過東西,她說這是第一次寫東西,她小時候就特別羨慕那些會寫作的人,能夠寫出讓人喜歡的文章,是她一直藏在心頭的夢想。隻是因為生活坎坷,她讀書的機會極少,寫作基礎太薄弱,一直沒敢動筆,直到那天她在報紙上看到一位85歲才開始寫作的英國老人的故事,她才鼓起了勇氣。
回到家中,我細細地翻看尚奶奶的小說。坦率地說,她所寫的不過是一些“流水帳”式的生活實錄,缺乏必要的藝術提煉、加工和剪裁,雖然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故事,也有一些感人的細節,但她的寫作素養實在太一般了,小說的不成功之處非常明顯。
再次去上課時,我把小說稿還給尚奶奶,給了她一點點鼓勵後,我就直言不諱地談了自己的讀後感。沒有想到,她竟一邊不停地向我致謝,一邊非常認真地在本子上記錄我的意見。看到她那滿臉的虔誠,我有些感動,便好意地建議她:“尚奶奶,您不妨先寫一些短篇的東西,比如短小的敘事散文或者微型小說。”
“我知道自己還不具備寫出成功小說的能力,你的建議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屬於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更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她感到了時不我待。
隨著交流的深入,我漸漸地知道了尚奶奶的一些生活經曆:她隻讀過三年的小學,11歲便失去了父母,16歲嫁給了一個鐵路工人,21歲守寡,拉扯著一兒一女熬了5年,再嫁了一個有三個兒子的農民。“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她拚死拚活的勞作,仍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最困難的時候,家裏好幾天連一粒燒粥的米也沒有了,她偷偷地從生產隊的馬棚裏拿了一小塊豆餅,結果被發現,被遊街示眾,若不是放心不下那幾個需要她養活的孩子,她真想一頭跳進村頭那個深池塘。再後來,她供養兒女讀書、工作、成家,又幫助他們照看孩子,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孫子和外孫們都上大學了,她才恍然發現:有一個不了的心願仍在心頭縈繞著,揮之不去。
於是,當她偶爾聽到鄰居家小男孩說自己在上作文輔導課,便毅然前來報名參加學習。我的朋友要免她的學費,她堅決不肯。她說現在條件好了,她也有時間了,真想好好學點兒東西,真想把那部小說寫好。
“我知道,您的生活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小說。”我突然意識到,尚奶奶的寫作,早已沒了絲毫的功利色彩,隻有一份真性情的自然抒發。
“我也覺得我的生活挺像小說的,應該把它寫出來,可我的寫作能力實在太有限了。”尚奶奶不無遺憾道。
我感動地在內心裏想說,尚奶奶,即使您的小說最終也沒能寫成功,但您依然令人欽佩。因為您不僅把一個美好的夢想保持了幾十年,在暮年仍為夢想的實現實實在在地努力著。而這些,都是值得我輩和更年輕的人們好好學習的。
擦肩而過的感動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在人流湧動的一家超市門口,一身粗衣的他正坐在那裏,手裏拿著一本破舊的書,很認真地教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男孩識字。在他們麵前的一個鐵盒裏,散著可憐的幾枚角幣。
我不禁好奇地走近那對年輕的父子,衝那位正旁若無人地教兒子識字的父親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這時,我才發現他失去了一條腿,那隻空蕩蕩的褲管,似在無言地訴說著他的不幸。
“為什麼不把孩子放在家裏呢?”我蹲下身來,眼裏充滿了關切。
“隻有這樣,我才放心。”年輕父親很低的聲音裏透著堅定。
“那要跟著你多久才是頭啊?”我指了指他麵前的乞討的鐵盒。
“那可說不準了,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講講我和我的兒子……”他把書交給那個小男孩,從身後拿過來一個馬紮遞給我,看著我很爽快地坐了上去,他顯得十分激動,眼裏閃著晶瑩,開始講述他和他的兒子。
在他不平靜的敘述中,我知道了他這樣的遭遇:那年秋天,他去北京打工,在建築工地上被一塊預製板砸斷了腿,包工頭隻給了他一千塊錢的醫療費,便不管不問了。他賣了房子,又借了不少債,也沒保住腿。後來,妻子也離他而去了。無奈之中,他行乞來到這座城市……
“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我希望我的兒子將來不再像我,這小子挺聰明的,現在都能認識好幾百個字了。”說起兒子,難以掩飾的幸福立刻洋溢在他的臉上,似乎生活中的諸多苦難都無所謂了。
“你是我見到的眾多的行乞者中,最不尋常的一個,我很敬佩你!”我由衷地讚歎道。
“敬佩我?”他有些驚詫地望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