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輕鬆過招(1)(1 / 3)

各種複雜的生活環境,是鬥智鬥勇的舞台,而掌握了各種的語言技能和溝通技巧,便能使你在與對手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生活亦由此變得精彩絕倫,令人欽佩不止。

自欺欺人的招式

無論你攀登任何一座山,當快到山頂時,山勢一定益發顯得陡峭,登山者多會因此卻步,甚至打消登上山頂的念頭,此時,領隊如何說勸也於事無補。正巧有人從山頂下來,並且興奮地告訴他們說:

“山頂真是太棒、太美了!此行可真是不虛啊!你們再走個20分鍾就可抵達,加油啊!”

如此一來,隊員們頓時信心大增,不落人後地一口氣登到山頂。沒有登山經驗的人或許會說:

“這麼辛苦的差事也做,簡直看不出有任何樂趣。”

但對那些有經驗者而言卻不然。由於受過訓練,體力自然不成問題,至於上山頂時的那份快感,也絕非一般人能夠體會的。對於登山者的心理,以第三者說服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搭過公共汽車的朋友必定有過這種經驗。當公共汽車上乘客已經客滿,但大多數人都站在門口不想往裏移,“拜托各位往裏麵擠一擠”,任憑售票員如何扯破嗓子也無法說動乘客,但如果改用另一種說法:“裏麵還有許多空位。”則多數乘客都會往裏移動,即使發現受騙也不會在意。

所以當你想推動一個人之前,若能先將利害關係說出,就必定更容易達到你推動的目的。

譬如你說“趕緊將這份工作完成”,倒不如說“你若能盡快將此事做完,就必定會有更充裕的時間應付下一份工作”,現在雖然辛苦,但對下一份工作則具有更充裕時間的誘惑。所謂“德者,得也。”其道理就在於此。

縮短與對方的距離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某次赴美與裏根總統會談時,互以昵名相稱,此事一時也成為話題,當然這昵稱都是他們原名的簡稱,可見中曾根康弘努力營造在親密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會談的良苦用心。

如果能夠以昵名或名字互稱,必須要有相當親密的關係,否則是很難說出口的。世上也絕沒有初次見麵的人以昵名或名字來稱呼,當然會加上先生、教授、老師等,待相處久後才有可能以對方的名字來相稱。可見,互以昵名相稱兩人必須要有相當親密的關係。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也是如此,當兩人心理上的距離愈來愈靠近時,他們的稱呼法也從頭銜,到姓,再到名。但也有些人雖然見麵不久,不算是親密,但若他極願意盡快拉近與對方的關係,也不妨以名字或昵稱來稱呼。

有位從前我們教過的學生來要求我們為他作媒,當時我們便問他,兩人的關係何以如此快速進展,他回答說:

“某次我與她見麵時,她突然直接喊起我的名字,使我頓時感到與她的關係是如此接近。”而在此之前他們兩人隻以姓氏互稱而已。可見稱呼對兩人心理上的距離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遇到一個難以接近的朋友,不妨利用稱呼的方式拉近你們的距離,而且口吻必須極自然,不要讓對方感覺你是在裝腔作勢。兩人的距離若因此而接近,則事情便很容易解決。

日本已故首相佐藤榮作由於出身官僚,因此很難與一般民眾接近,為了使自己民眾化,他時常對人家說:“我很喜歡人們叫我阿榮。”

※在高爾夫球場若能直接稱呼名字,會給對方極親切的感覺,你的球就會打得更順心。

使不可能當可能

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說:“我家的孩子成績很差。”

我們便勸他們說:“孩子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成績單上的成績不好,就認定他將來不行,便予以責備,是不妥的。”接著我們便說些自己的經驗之談。

在我還是小學生時,每當老師發下試卷,我看到成績不理想,內心就感到悶悶不樂,但是當我回到家中將試卷交給母親看時,她必定會說:“其實你真正的實力一定不止這些,你有許多的實力都還在睡覺呢!隻要你能喚醒它們,你的成績一定會更好,將來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偉人哪!”

由於母親的這種教育方式,使我逐漸對自己產生了信心,每遇到難題我就認為自己一定有辦法解決。於是我的考試便漸漸有了起色,而這完全歸功於母親給我的信心。每當我解決了一個問題,我的內心必定會想:“還是母親說得對,我是有實力的。”終於,我也拿到了第一名。

一位有名的相聲家,由於年輕時經曆過失敗,產生了放棄這一個行業的念頭。每當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妻子便對他說:

“你今天的相聲表演得真是有趣又好笑,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著名相聲家。”

經過妻子這樣再三的鼓勵,重新又激起了他的信念,終於使他成為一名全國數一數二的相聲家。

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如果一再被人說“你真行”、“你很不錯”自然會使他產生信心,甚至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潛能,而這與他將來成功與否有著極大的關係。反之,你一再對人說“你不行”、“你一定會失敗”,他就極可能因此而失敗。因為你使他沒有信心,令他始終無法抬頭。

譬如,你交代一件事時,如果說:“這件事對你可能太過於重了,但還是要麻煩你。”此時,你滿以為自己是在鼓勵他,沒有想到語氣中帶的那一點點不信任感,使原來可能做成的也會做不成。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本來他是有信心辦得好,沒想到上司的一句話,使他喪失了信心,於是事情很難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