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策略叫妥協36(1 / 1)

第五章 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器 壓力越大,收獲越大

“百忍可成金。”一個成熟的人,有成就的人,必備此種品格,宜低頭、忍讓,而非自高自大。這也許是許多成功人士之美德。

初春的三月,還有些冷。與往常一樣,馬飛九點鍾趕到了公司,發現一堆的事情在等著他處理。

“工作就是這樣,老有做不完的事,”馬飛一邊想著,一邊打開要看的文件,忽然電話響了起來,“馬飛,因為飛機晚點的原因,我們與客戶的那個會談要改到下午了!”“可是下午我這裏還有一個客戶過來,而且還有本部門的會議!”馬飛喊了起來。“沒辦法!他們的飛機延誤了!”對方無奈地說。天哪,這樣的話,所有的事情都要跟著改變了……“這該死的飛機!”馬飛焦慮起來……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像馬飛這樣的情況,一個突發的事件把我們所有的計劃都打亂了。IT時代的我們,思維逐漸變得像那一台台的電腦,我們輸入之後,就開始期待結果。“一切都應該是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如果沒有按計劃發展,如果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結果,我們就不快樂!”

人們不願意做的事通常是那些自己認為不擅長的事,所以心裏發怵。在很多情況下,這是自我認識的誤區。如果經理們作為上級和旁觀者認為員工們並不是不可能把這些事情做好,就應該鼓勵他們去做,甚至有時候命令他們去做,一旦做得成功,他們就會增加信心,在將來的工作中就不會再膽怯了。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單位不安排做事,讓你無所事事,那樣就學不到東西,不會有進步。一些人怕吃苦,缺乏責任感,還不能完全調整學生與職員之間的轉換,不懂得凡事一定要對自己、對工作負責,不管發生什麼錯誤都不會有別人來為自己補救,更不會輕易就讓錯誤過去。“硬著頭皮、咬著牙”把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做得漂亮,將會比做好擅長的事情給你帶來更多收獲。

先做人下人,才成人上人

巧妙地隱藏,是為了更好地釋放;適時地暴露,是為了充分地表現自己,使自己脫穎而出,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提到明朝的嚴嵩時,人們往往會想起與其對立的清官海瑞,暫且不管嚴嵩的曆史功過以及個人品行如何,就其個人發跡過程而言,卻盡顯韜光養晦之術,他懂得適時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鋒芒,從而可以青雲直上。

嘉靖中期,夏言寫得一手好文章,又為朝廷的重臣,因此,頗受皇帝的器重。當時,嚴嵩在翰林院任低級職務,當他打聽到夏言是他江西同鄉時,就想利用這層關係去接近夏言,但幾次都沒成功。但是嚴嵩並不死心,他特意準備了酒筵,親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請夏言。

夏言沒有把這個同鄉放在眼裏,他找借口回絕了嚴嵩,嚴嵩就跪在堂前,反複地高聲朗讀自己的請柬。夏言被他感動了,於是開門將嚴嵩扶起,慨然赴宴。嚴嵩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宴席上,他使出渾身解數取悅夏言。

從此,嚴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禮部左侍郎。夏言擔任內閣首輔後,又推薦嚴嵩接任禮部尚書,位達六卿之列。夏言甚至還向皇帝推薦他接替自己的首輔位置,由此可見,夏言對嚴嵩的倚重與信任程度。但是,嚴嵩極有心計,內心陰狠,他做事小心謹慎,不露一點鋒芒。平時對夏言仍是俯首帖耳,暗中卻在尋找、製造機會,以便將夏言一下子打垮。

雖然嚴嵩藏器於身、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為不可取,甚至有些殘酷,但從韜光養晦角度來說,他顯露得當,將藏露之術用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