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器 忍住性情,厚積薄發
有道是:“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在很多情況下,當條件不成熟時,就需要把自己的實力和意圖隱蔽起來,等待機會,暗中使勁,然後趁其不備,出其不意,進行反攻,使對手措手不及。懂得韜光養晦之道的人,會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然後等待時機,圖謀發展,一鳴驚人。
西漢初年,匈奴首領冒頓殺父自立為王,以為自威,這給他的鄰邦東胡形成了一種震懾。為了扼製匈奴的勢力,東胡向匈奴不斷地發起挑釁,企圖滅掉匈奴。
冒頓明白東胡的挑釁用意,但他並沒有將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
雖然表麵上冒頓不與東胡作對,但暗地裏他卻在偷偷地壯大實力,明修政治,養精蓄銳,等待有朝一日能夠滅掉東胡。
東胡王認為冒頓膽小怕事,於是更加狂妄。冒頓的妻子年輕貌美,端莊賢淑,深得民心。東胡王聽說後,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說要納冒頓之妻為妃。
冒頓非常氣憤,他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他強作笑顏,勸告群臣說:“天下女子多的是,而東胡卻隻有一個,怎能因為區區一個女人而傷害與鄰邦的友誼?”他又把愛妻送給了東胡王。
東胡王輕而易舉地得到了美女,他確信冒頓懦弱膽小,於是更加驕奢淫逸,整日燈紅酒綠,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導致實力日益衰弱。而此時的匈奴經過冒頓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糧足,其實力已經相當雄厚,遠遠超過了東胡。
冒頓將屈辱視為一種磨煉,把忍耐當做為一種與敵人鬥爭和周旋的策略,通過曾經所受到過的恥辱刺激群臣,鼓勵群臣和百姓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先壯大自己,然後再與敵人作戰。
常言道:“要想人前顯貴,須得背後受罪。”沒有背後的忍耐與低調曆練,沒有暗中的努力與等待,是不可能實現厚積薄發的。
太看重自己的人
永遠看不清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一些非常看重自己的人。他們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總以為自己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一肚子學問,一心隻想幹大事,創大業;總以為自己是個能工巧匠,別人什麼都不行,隻有自己最行;總以為自己出身高貴,苦活累活是別人的事情,自己怎能吃苦挨累?於是,稍不如意,便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說穿了,這是太看重自己導致的心理失衡。
《伊索寓言》故事裏講了一個這樣的小故事就證明了這個道理:一隻貓頭鷹白天睡覺,每到晚上才出來找東西吃。有一天,正當它睡得很香時,被一隻蚱蜢的聲音吵醒了,它沒法入睡,便急切地請求蚱蜢停止叫聲。蚱蜢卻根本不理它,仍然叫個不停。貓頭鷹越不斷地請求,蚱蜢反而越叫得響。貓頭鷹被弄得無可奈何,煩躁不安。突然它想到一個好計策,便對蚱蜢說:“聽到你動聽的歌聲,我已睡不著了。你的歌聲如同阿波羅神的七弦琴一樣動聽。我將把青春女神赫柏剛送給我的仙酒拿出來,痛痛快快地暢飲一場。你若不反對,就請上來一起喝吧。”蚱蜢這時正很渴,又被這讚美詞弄得高興得忘乎所以,於是也沒多想就急忙地飛了上去。結果,貓頭鷹從洞中衝出來,把蚱蜢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