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策略叫妥協37(2 / 2)

這故事是說有些人有一點點本事就飄飄然起來,得意忘形,自以為是,忘乎所以,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地位和處境,處處和人家作對,結果,不僅給自己招致了麻煩,而且自找苦吃,最終自食其果,給自己釀造了可憐的悲劇。

有的人比別人的地位高一些,或者是比別人有權力和勢力,就對人家趾高氣揚,傲慢無禮,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自以為是什麼聖人,到處橫行霸道、不可一世。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他們這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他們,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結果使自己身敗名裂。

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正確對待他人的過失上,呂坤提出了一係列的積極主張。如不以己所長而責備別人,責備人應留有餘地,要諒人之愚,體人之情,一字概括,即為“恕”字。這裏,呂坤指出勸善應以教育為主,既要指明對方的錯誤,使對方改過自新,又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

《莊子》中對如何不與別人發生衝突也作了闡述。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於是,他大聲咒罵了一通揚長而去。翌日,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麼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實生活中,當雙方發生矛盾或衝突時,對於別人的批評,除了虛心接受之外,還要養成毫不在意的習慣。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達,有涵養,不要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歡論人短長,在背後說三道四。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談論自己,完全不必理睬那種人。隻要自己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又何必在意別人說些什麼呢?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矛盾,有了分歧、不和怎麼辦?很多人就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傷和氣又傷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也萬事興。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太認死理,得饒人處且饒人,裝裝糊塗於己於人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