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辦事看絕招——怎樣說才能打動對方(1)(3 / 3)

“芳名依舊”是目前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是由L先生譜曲,K先生作詞。據說K先生是因一次事件而產生靈感,於是寫了這首歌的歌詞。

有一天,K先生接到一位女子的電話:“老K先生,您好!好久不見!是我,您還記得嗎?以前您不是常到天王星夜總會的嗎?”聽完了這女子所說的話,K先生真是滿頭霧水,不知對方究竟是誰,隻好應付一下說:“是你啊!最近好嗎?”

漸漸地,聽出了對方的聲音,總覺得此人非常熟悉,可是怎麼想也記不起對方的名字。這時從電話聽筒裏傳來那女子的聲音:“我現在已換了個工作,目前在××酒店上班。”K先生聽了這話,認為是探問對方姓名的好機會,於是又問:“你在××酒店的名字是什麼?”不料這名女子卻回答:“芳名依舊。”使得K先生默然以對,啞口無言。至此,K先生才明了,原來想探知對方姓名是如此的困難,心中感觸良多,而寫了“芳名依舊”這首歌。

我們一定也有這樣的經曆,有時,當我們走在街上,迎麵而來的人頻頻向我們招手。細看之下,隻覺這人十分麵善,然而,往往一時想不起此人的姓名。基於禮節,又不能不理睬,隻好互相寒喧幾句,但分手後仍不知對方究竟是誰。

遇到了這種情形,我們該怎麼辦呢?

通常我們在說話時,總是盡量避免直言直語,然而在這時,直接的請問對方,卻比較容易喚起我們的記憶。我們可以這樣說:“請問尊姓大名?”當然,對方聽了這話必定不悅地說:“我是×××難道您忘了嗎?”此時,便是考驗一個人的反應,是否靈敏機智的時候了,因此我們可以巧妙地說:“我怎麼會忘了呢?我隻是想確定一下,否則,萬一把您的名字說錯了,豈不是失禮了!”我想這樣一來,對方也不會再見怪了。

如果認為這種直接的詢問,仍不妥當,我們也可利用隨身的記事本來解危。此時,我們可以拿出記事本並向對方說:“為了聯絡方便,是否可將您的住址、電話號碼寫下。”如此,對方便會詳細的記下他的姓名、住址以及電話號碼,而我們可以因此得知他的名字,那麼就不會發生使人尷尬臉紅的場麵了。

(4)轉“問題”為“答案”

人們為了求生存,必不斷地遭遇各種問題,也不斷地解決問題,因此人類社會才有進步。我們可以說“問題”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人類社會文明正向太空發展,因此生活在科學時代的人們,必須運用科學方法,積極地“發現問題”,然後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使社會日新月異。

人類社會如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隻有借著“問題的發現”和“問題的解決”,才能不斷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提升我們的精神素質,並增加我們的知識。

說到“問題的發現”與“問題的解決”,我覺得,在說話的技巧上,發現並提出問題,較解決並回答問題容易。因為隻要用心觀察,便可發現各種問題;然而解決或回答問題,則需有豐富的學識,否則便無法勝任。盡管如此,在生活中,我們仍會遭遇許多無法回答的問題,如何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呢?那就是——轉“問題”為“答案”。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人問你一些政治上的問題,由於一般人對政治多半不很了解,當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又不能回答:“我不知道。”這時,我們不妨假裝正在思考,並且嘴裏喃喃有詞,而後反問對方:“你的看法如何?”由對方來回答這問題。若是他的回答合情合理,我們就可趁機說:“對!我也有同樣的感覺。”不是也輕鬆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嗎?

萬一情況不是如此順利,在我們反問對方:“你的看法如何?”之後,對方卻回答:“我就是不知道才問你的啊!你怎麼反問我呢?”這時,可千萬別緊張,隻要謙虛地回答:“既然連你都不知道,像我這樣笨拙的人,又怎麼會知道呢?”對方也就不會再繼續追問了。

所謂轉“問題”為“答案”,就是當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時,可將對方所提出的問題作為我們的“答案”,反問對方,而把解決或回答問題的責任,完全推到他的身上。因此我們也可稱這個方法為“以質問回答質問”的方式,但不知您是否會被這個名稱搞糊塗了。

(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L先生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美術界的泰鬥,有一次他赴美進修。在美國哈佛大學繼續深造。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迎麵而來的一群哈佛大學學生,站在他麵前,並以一種輕視的口吻問他:“Janese,Javanese,Chinese,Whi Chnese are you?”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是日本人,爪哇人,還是中國人呢?”但因這些英文名稱中,都有“nese”這個字,所以這群學生便以此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