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美國和西歐之間業已存在的經濟依存關係繼續得到發展。世界貿易的增長率超過了60%,資本流動增長率超過了80%,與一戰前的增幅已經不相上下了。50年代初,美國對外貿易占GNP的比例為9%左右,英、法對外貿易占GNP的比例分別從30年代的30%和18%上升到1950年的45%和30%。更重要的是,美、英、法三國之間的金融一體化已經達到極高的程度。貿易、投資和金融聯係的增加促進了西方大國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動的高度相關性,加深了西方經濟的一體化水平,因而羅斯克蘭斯認為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了“相互依存的均質化和穩定性”(homogenization and stability of interdependence)。50年代,美國基本上擺脫了傳統孤立主義的桎梏,與其他大國有密切利益聯係的外向性社會經濟集團成為國內政治的主導力量。1950年至1960年,美國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增加了266%,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從1950年的45%上升到1955年的53%,並在1960年升至61%。50年代國會兩黨在貿易自由化上意見高度一致,反映了美國對出口利益的關注勝過對進口競爭影響的擔心。
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與西歐的貿易投資關係繼續發展。60年代,美、英、法貿易額占GNP的比例中速增長,但它們的貿易額增長極快,從1954年至1961年63.3%的增長率躍升至1961年至1968年的86%。1963年至1973年間,西方國家的相互貿易增加了3倍多,1973年至1982年間,又增加了2.5倍。到80年代中,美國對西歐的貿易占其出口的1/4和進口的1/5.美國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增長迅速,1960年至1970年躍升了168%,流向發達國家的資金份額從61%上升到69%。其中,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尤為突出,1960年美國對西歐直接投資占其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0.3%,1989年增加為47.3%。此外,根據羅斯克蘭斯等人的研究,1958-1975年西方主要國家之間消費和批發價格的相關度比50年代顯著提高,表明西方經濟依存進一步增加。70年代,美國經濟的絕對優勢地位開始喪失,因而停止了黃金與美元的自由兌換,非關稅壁壘增加。而且,7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加強了經濟管理,美國的貿易思想開始從自由貿易轉向公平貿易和戰略貿易,與西歐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由於經濟國際化和一體化程度的提高,美歐經濟聯係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化。
總之,西方大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在20世紀30年代和二戰期間開始發展,但直至40年代末和50年代才得以鞏固。60年代以後,雖然資本主義的經濟體係時有危機發生,但美歐之間經濟相互依存繼續發展並且更加平衡,而它們與蘇聯的經貿關係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