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圖書,隋唐以來一直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簡稱四部。四者學科分部雖相區分,但互有關聯,深入學習古典文學(集部)的人們,對於經、史、子三部中一些最重要的典籍,也應有所了解甚至熟悉。這是古典文學工作者基本功的一部分,不容忽視。
經部先是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其後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種,《春秋》分為《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三種,加上《易》、《書》、《詩》,成九經;再加上《論語》、《孟子》、《孝經》、《爾雅》,便成十三經。在長期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經書受曆代統治者的提倡,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經書是人們(特別是仕人)學習文化知識、謀求出路的必讀書。人們不論做人、辦事、寫文章,都要依據經書中的言論作為準則,它們是當時社會的統治思想。古代大量的文學作品,不論思想內容還是文辭形式,都深受經書的影響。經書對古代文化、文學的深廣影響,有如《新舊約聖經》和希臘神話對歐洲文化、文學的浸潤。對經書有所了解,對於理解許多文學作品思想、文辭的淵源,大有好處和必要。
十三經加上注疏,字數浩瀚,不必全讀。大致說來,《周易》、《尚書》、《詩經》、《論語》、《孟子》、《孝經》應通讀,《禮記》、《春秋左傳》分量大,可以選讀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不一定讀,有餘力者可以瀏覽。注釋可看簡明扼要的,如《詩經》可看朱熹的《詩集傳》。《十三經注疏》和清代學者不少高水平的經書新疏,內容太繁重,不必通讀。如對某經或經書中的某些問題、辭句求得透徹理解,可細讀其有關部分。一般的基本功和專題研究要求不同。以《詩經》為例,基本功要求熟悉《詩經》本文,讀簡注本即可;研究《詩經》,則應讀後代的不少重要注本和研究成果。《論語》、《孟子》和《孔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宋代朱熹編為《四書》,又編了《四書集注》,影響很大,也應熟悉。今人編撰的經書新注新譯,初學困難時可以揀質量較高者參讀,但應以讀原著、舊注為主。
史部的“廿四史”中,《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四部產生時代早,文筆又好,最受前人重視,稱為“四史”。“四史”中《史記》、《漢書》兩書(簡稱“史漢”)為古時士人的必讀書,影響尤大。“史漢”中許多曆史事實,常為後人所稱引,成為流行的故實。北宋蘇舜欽常常一邊飲酒,一邊讀《漢書》,以作助酒之物,傳為佳話。(見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二)。後來《桃花扇?餘韻》中提及蘇昆生、柳敬亭兩位技藝人會晤飲酒時,也以《漢書》為下酒物,於此可見《漢書》影響之大。《史記》記載先秦至西漢史實,上下數千年,知識更加廣泛豐富。從藝術上看,“史漢”又是後代散文的典範。《史記》句式長短錯落,語言雄奇奔放,被唐宋以至明清古文家奉為圭臬。《漢書》句式較整齊,接近駢文,風格淵雅,在魏晉南北朝駢文流行時代特受重視。熟悉“史漢”,對認識、掌握漢以後散文(包括駢文)的語言、風格特色及其淵源很有裨益。讀“史漢”後,有餘力者可以讀《後漢書》、《三國誌》等。“史漢”中的書、誌以及像《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傳》、《儒林列傳》等,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學術史料,宜仔細研讀。讀其他史書也是如此。研究文學,應注意其曆史背景,一定要讀有關史書。比如研究先秦西漢文學,要用心讀“史漢”等;研究唐代文學,要用心讀《舊唐書》、《新唐書》等。但讀“史漢”又有其特殊意義。它們像“五經”、“四書”一樣,在古代廣泛被人們學習和取資,因而影響深遠,所以我們應把它們作為打好文史基礎的經典書籍來認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