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係。
一是通與專的關係。通指總攬全局。就中國古代文學來說,就是指能夠縱貫各個朝代、橫貫各種文體,對文學遺產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有詩、文、賦、詞、散曲、戲曲、小說、講唱文學等等諸多體裁,它們從古代到近代,各有其曆史發展變化過程和傑出作家作品,內容異常豐富。對它們有一個簡要的全麵了解是必需的,這樣才能胸羅全局,目光清晰;在認識和評價單個作家作品時,能夠把它放在整個文學流程中去考察和衡量。現在高等學校中文係都設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文學史”一類課程,係統地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及其發展曆史進行講授。這對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是必需的。對於自學者來說,找一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和中國文學史來仔細閱讀,也能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大概麵目。
中國古代文學遺產異常豐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熟悉;因此,在掌握了簡要的通史知識以後,應該向專的方向發展。這可以從時期分,如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等,專研一個階段;也可以從一種文體分,如詩歌、散文、詞、小說等,專研一種文體。從深入研究的角度講,上麵的區分範圍還嫌太大,還應當縮小,研究某一時期的某種文體,如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等等;還可以再行縮小,如中唐大曆詩歌、宋代江湖詩派以至於單個作家作品。大抵題目愈小,在材料發掘和論述分析方麵就能愈加深入細致。建國以前,中國文學通史一類著作出版數量很多(恐怕有上百種),但高質量的極少。幾種最負盛名的著作,如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都是分時期或分體論述的。建國以後,個人編寫的中國文學通史著作出得很少,幾部有分量的中國文學史,除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舊作改編)外,都是集體編寫的。當然,個別學者,如果他在中國古代文學方麵具有淵博的知識,卓越的眼光,對中國文學的曆史發展有獨到的看法,也仍然有可能編撰出成一家之言的通史類著作。
二是點和麵的關係。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大範圍的麵,它可以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曆史時期,每個曆史時期又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唐代文學、唐詩、初唐詩、盛唐詩等等是局部縮小的麵。至於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王維等,那就是一個個點了。要深入理解點,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須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文學環境中來考察,還要放在文學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來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個個點,必須把點和麵結合起來。當然,麵的範圍廣,不能全部要求像點一般了解得深入,但是必要的知識應該具備。對於研究工作開始不久的同誌來說,研究的範圍應狹小一些;如果對許多重要的點情況沒有了解,就把麵作為研究對象,那是很容易蹈空的。
要掌握麵上的知識,讀一些選本或總集十分必要。舉例說,蕭統《文選》編選了自戰國至南朝齊梁時代的七百多篇辭賦、詩歌、駢散文,漢魏六朝文人文學的優秀作品,大多數入選。你要研究該時期某一作家(例如曹植、陶淵明),總得對該時期文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把單個作家放在該時期的文學環境中進行考察,那就得仔細讀《文選》。再如要研究唐代的某個詩人,總得對唐詩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那就應選擇一兩種較有分量的唐詩選本通讀,例如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選了近2000首詩歌)。當然,許多選本的選篇,都受到編選者文學觀念的指導,往往帶有某些偏見和局限,我們閱讀時應予注意,不要被編選者的偏見所支配。但好的選本,能夠較客觀地選錄某一時期、某一方麵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對於學人了解掌握麵上的知識,是很有裨益的,不宜忽視。
三是左右前後的關係。所謂左右關係,就是指一個作家同時代的與之比較密切的人物,他們在創作上常常彼此互相啟發,互相影響,因而應當把他們聯係起來研究。例如白居易,他與元稹、張籍、劉禹錫等詩人友誼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創作傾向,就應當聯係起來研究。這種在創作上關係密切的作家,經常形成一個流派,我們要把研究單個作家和他所屬的那個流派放在一起來考察。所謂前後關係,是指某個作家對前代文學的繼承和對後代文學的影響。比較說來,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係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作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比過去時代的文學家提供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對過去的文學家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在這方麵作出判斷。我在研究李白詩歌以前,曾經有一個時期學習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仔細閱讀了《文選》和《樂府詩集》,因此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了漢魏六朝文人詩作和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並有所發展,就理解得比較清楚。再如研究王維的田園山水詩,那不但得了解六朝時代陶淵明、謝靈運、謝?等一些田園山水詩歌,以探明王維詩對它們的繼承和發展;還得了解王維同時代的儲光羲、孟浩然、李白等人的田園山水詩,比較其同異,這樣方能顯示王維詩的藝術特色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