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中國文學批評史》(三卷本)的編寫體會(2 / 2)

(3)要注意章節安排,闡明曆史發展線索。一部文學批評史,應當用很大篇幅評價各個時期的重要文學批評家及其論著,這是曆史發展過程中一個個的點;除此之外,還必須把這一個個的點串成線,闡明其發展過程和脈絡。為此,在論述某個批評家時,我們比較注意說明其前後承啟關係,即他在哪些方麵繼承了前麵哪些人的影響,又有哪些新的發展,對後來產生影響怎樣(影響主要在後麵被影響的批評家章節中詳講)等等。例如論揚雄,就較注意說明其明道、征聖、宗經的主張是接受了先秦荀子的影響,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在各編之首,各寫緒論一節,扼要介紹各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大勢,使讀者獲得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宋元以來,由於多種文學樣式的發展,文學批評也較前更為多樣化,除詩文評外,還有詞論、曲論、小說批評等等出現。考慮到各種文學樣式及其批評,彼此雖互有影響,但相對獨立性很強,同一樣式的理論批評,其前後的繼承發展關係也特別鮮明;因此我們在宋元以來各階段,大體上采取先分體(大致分詩文批評、詞論、戲曲批評、小說批評諸類),然後再論述批評家的方式。這樣做,我們覺得更便於闡明曆史發展線索。當然,它也有缺點,就是某些有多方麵言論的批評家有時被分割在兩處,如蘇軾的詩文評和詞論就分在兩處。這種分體還是純粹按人論述的矛盾,在文學史編寫工作中也存在,究竟怎樣寫便於闡明曆史發展線索和進程,今後還可進行各種探索。

(4)要注意表達的清晰和易讀。本書是一部大學文科教材,為青年學生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知識;它不像某些專題論著那樣,通過詳盡論證來提出看法。因此,我們在編寫時,盡量注意表達得清晰明朗,使青年讀者容易接受。敘述力求有條理,突出重點,照顧全麵,不枝不蔓,一般采取簡明扼要的論述方式,避免征引大量資料作詳細的考辨,形成臃腫繁瑣的現象。文字注意樸素簡練。在各節中,為了顯示各個具體論題,加上一些小標題(用粗黑體排印),以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最後,想談一下本書的分工情況和體會。本書中、下兩卷,論述宋、元、明、清各時期文學批評,我們在編寫時,采取了分片包幹的方式,即由顧易生同誌擔任詩文批評部分,袁震宇同誌擔任戲曲批評部分,黃霖同誌擔任小說批評部分。(易生同誌還和我通讀全稿,做了統一整齊的工作)上文說過,古代各體文學批評的相對獨立性相當強,因此這樣分工,有利於各個同誌結合教材編寫,在某一方麵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有利於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業務上的提高。最近三四年來,我們不但把本書搞完了,而且還開出“中國古代戲曲理論”、“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等專題課。黃霖同誌還與韓同文同誌合編了一部百萬字的《中國曆代小說論著選》(已出上卷)。近數年來,有些同誌不大願意參加集體性的科研項目,認為參加集體項目,分工寫一點,零敲碎打,不易深入,書出來了,個人的成績表現得也不明顯。我們認為,如果安排得當,分工合理明確,這種缺點是可以避免的。本書編選過程中,同誌們都能把主要力量放在自己所分擔的任務上,分工的明確和比較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

本書還存在不少缺點,例如,曆史背景介紹比較簡略,出於眾手文風不夠統一,個別地方還留有“左”的思想的影響,等等。上、中冊出版後,我們發現若幹資料和文字上的差錯,將在訂正後重印。我們殷切期望讀者從各方麵提出意見,幫助我們進行修改。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