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懷念陳子展先生(2 / 2)

陳先生在20至40年代,曾參與新文學活動,寫有不少雜文。他學術上更主要的業績則表現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麵。他早期寫了《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署名陳炳?)、《中國近代文學的變遷》兩書,著重介紹分析清末至民國前期的文學,是關於近代文學的開創性著作,迄今仍為學術界所重視。後來在高校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著有《中國文學史講話》、《唐宋文學史》,顯示出淵博的學識。陳先生很謙遜,建國前夕和我談到這些著作時,常說這是為了講課需要,編編講義,混口飯吃,對其質量不甚滿意,這實際也反映出他對學術著作水平的高標準和高要求。50年代末,他被錯劃為右派,之後不久即獲平反。他不因遭此挫折而灰心喪氣,繼續堅持他的學術工作。從此杜門不出,潛心研究《詩經》、《楚辭》兩書,積二三十年的心力,撰成《詩經直解》、《楚辭直解》兩部功力深厚、饒有創見的著作,他研究《詩經》,吸取了前代學者大量的注釋成果,兼采現代學者新見,融會貫通,功力極深,是建國後《詩經》注釋方麵一部公認的力作。《楚辭直解》也是一部取材宏富、新意迭出的著作。他曾經和我談起,他研究《詩經》、《楚辭》,喜歡和別人“抬杠子”,即發表不同的看法。他說,《詩經直解》著重和前代學者抬杠子,《楚辭直解》則著重和現代學者(指一些懷疑屈原著作權的人)抬杠子。對這兩部著作,陳先生自己也比較滿意,因為它們是經過長期積累、反複琢磨寫成的。三四十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他隨複旦大學內遷,輾轉至重慶,生活很不安定。陳師母在抗日戰爭期間逝世,遺下五個子女,他的生活負擔很重,沒法安心治學。50至60年代,雖在反右、“文革”期間遭受打擊,但為時不長,大部分時間內生活還較安定,得以長期在家潛心治學,因而能夠寫出《詩經直解》、《楚辭直解》這兩部力作。我相信,陳先生的學術著作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