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的設立,始自漢武帝。《漢書?禮樂誌》說:“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顏師古於“乃立樂府”句下注雲:“始置之也。樂府之名,蓋起於此。哀帝時罷之。”班書顏注說得都很清楚,似乎不容有疑問。
但問題來了,《史記》、《漢書》在武帝以前,已有樂府這名目的記載。《史記?樂書》雲:“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舊而已。”《漢書?禮樂誌》雲:“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武帝以前既有樂府及樂府令的記載,那麼說樂府始自武帝,不是很可疑嗎?尤其是《漢書》,同是《禮樂誌》一篇,上邊說“樂府令夏侯寬”,下邊說武帝“乃立樂府”,不是如顧炎武所譏“兩收而未貫通”(《日知錄》卷二六)嗎?
宋代的王應麟,根據《漢書》記載的自相矛盾,疑“樂府似非始於武帝”(《漢書藝文誌考證》八,又《玉海》一?六),後人讚同這說法的很多。然而,班固說武帝創立樂府,實不止《禮樂誌》一處。《漢書?藝文誌?詩賦略》雲:“自漢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班氏《兩都賦序》也說:“至武帝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與《禮樂誌》可互相參證。假如武帝之前,已有樂府,良史如班固,決不至說得這樣鑿鑿的。故此說我不敢讚同。
武帝以前已有樂府之說,既不可信,那麼隻有假定武帝始立樂府了。但對《漢書?禮樂誌》記載的矛盾,將如何解釋呢?沈欽韓《漢書疏證》謂《漢書?禮樂誌》“樂府令夏侯寬”雲雲,“此以後製追述前事”;何焯《義門讀書記》則以為此“樂府令疑作太樂令”(俱見《漢書補注》引)。兩說都不無理由,但畢竟難盡愜人意。我們要問:《史記?樂書》的樂府,難道也是“以後製追述前事”,或者“樂府疑作太樂”嗎?――事情怕沒有這麼湊巧的。
我以為《史記?樂書》的“樂府”,《漢書?禮樂誌》的“樂府令”,都是泛稱,實際即指“太樂”和“太樂令”。考西漢樂官,分為太樂和樂府二署。《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奉常(即太常),掌宗廟禮儀,屬官有太樂令丞。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屬官有樂府令丞。”隸屬少府的樂府,係武帝所創立;隸屬奉常的太樂,則漢初早已設立。但古籍中往往有將太樂泛稱為樂府的例子,舉數例以明之。
(1)《續漢書?律曆誌》:“郎中京房,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按《漢書?律曆誌上》說:“五聲八音十二律,職在太樂,太常掌之。”可知《續漢書》的樂府即是太樂官署。
(2)蔡邕《敘樂》說:“世祖(明帝)追修前業,采讖緯之文,曰太予樂府,曰黃門鼓吹。”(孔廣陶校注本《北堂書鈔》卷九六《讖部》引)。後漢的太予樂府即前漢的太樂官署。《後漢書?明帝紀》雲:“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太樂為太予樂。”
(3)《後漢書?桓譚傳》:“譚父,成帝時為大樂令,譚以父任為郎,因好音律。……哀平間位不過郎。”按桓譚《新論》雲:“昔餘在孝成帝時為樂府令,凡所典領倡優伎樂,蓋有千人之多也。”(《北堂書鈔》卷五五引)以本傳校《新論》,知《新論》“昔餘”二字下脫一“父”字,《新論》的“樂府令”實即太樂令。據《後漢書?桓譚傳》,譚未嚐為樂府令。
(4)釋智匠《古今樂錄》:“《估客樂》,齊武帝之所製也。……使樂府令劉瑤管弦被之。”(《樂府詩集》卷四八引)樂府令,《通典?樂典》、《舊唐書?音樂誌》、《通誌?樂略》俱作太樂令。《古今樂錄》又雲:“梁天監中,斯宣達為樂府令。”(《樂府詩集》卷廿九《王明君》題注引)此樂府令也當為太樂令,因為梁代樂官同蕭齊一樣,僅有太樂令而無樂府令。《古今樂錄》所稱的樂府令,並非誤文,當時人是習慣於稱太樂為樂府的。
由上麵諸例,可知漢魏六朝人的記載,往往把太樂官署簡稱為樂府,因而又稱太樂令為樂府令。《史記》、《漢書》所載武帝以前的“樂府”和“樂府令”,實指“太樂”和“太樂令”。
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