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時期的通俗樂曲,主要指樂府詩中的相和歌、清商曲。它們最初淵源於民間歌曲,後被朝廷樂府官署采錄並譜樂演唱,成為貴族上層階級的娛樂佳品;時間一久,又經過貴族文人的雅化,終於喪失了新鮮活潑的生命力而趨向衰亡。漢魏相和歌與六朝清商曲均是如此。這種曆史現象值得人們玩味。
相和歌盛行於漢魏時代。西漢武帝設立樂府搜集全國各地歌謠,譜樂演唱,此後漢代樂府官署繼續采詩。其樂曲因使用絲竹樂器相和伴奏,故名相和歌。《漢書?禮樂誌》敘述西漢通俗樂曲昌盛的情況道:
內有掖廷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成帝時鄭聲尤盛,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
因為是通俗樂曲,所以班固把它們貶稱為淫靡的鄭聲。黃門倡,是指在宮廷內演唱通俗樂曲的倡優(演員)。
曹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均酷愛相和歌,還親自製作不少歌辭配樂演唱,使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調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達到繁榮,成為相和歌的主要部分。西晉時代相和歌被雅化。當時由荀?領導了朱生、宋識、列和等一批音樂人員進行整理工作。荀?著《律笛》一文(見《宋書》、《晉書》的《律曆誌》),說明根據古代樂律製定新笛的理論。又根據這種雅化了的新律笛,整理了清商三調歌辭(見《宋書?樂誌》)。荀?把雅化了的清商三調在聲調上喚作正聲、下徵、清角,總稱為正聲。班固把相和歌稱為鄭聲,荀?把它稱為正聲,由鄭聲到正聲,一字之差,明顯地說明了相和俗曲的雅化。西晉陸機以後,文人們寫作相和歌辭,語言也往往趨於工致華美,不像漢魏時的質樸通俗。語言的雅化幾乎與音樂的雅化同步。
東晉南朝時代,南方新興的吳聲歌曲、西曲歌逐漸流行。大部分人對於音樂和歌辭,總是喜新鮮、厭陳舊,喜活潑生動、厭文雅呆板,這樣,吳聲、西曲逐漸取代了相和歌的地位。南朝劉宋後期,相和歌的衰落已十分明顯。愛好古樂的王僧虔於宋順帝升明二年(478)上書道:
今之清商,實由銅雀(指銅雀台),魏氏三祖,風流可懷。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噍危,不顧律紀,流宕無涯,未知所極,排斥典正,崇尚煩淫。(《宋書?樂誌一》)
上書中建議朝廷整理、複興典正的相和歌。王僧虔指斥的新哇是煩手淫聲的鄭衛之音,即吳聲、西曲。當時朝廷曾命通曉古樂的蕭惠基整理相和歌。(見《南史?王僧虔傳》)但這措施並不見效。據《樂府詩集》引用陳釋智匠《古今樂錄》的記載,晉荀?《荀氏錄》所載清商三調歌詩,王僧虔《大明(宋孝武帝年號)三年宴樂伎錄》稱它們已有半數光景不傳;而《王錄》所載瑟調曲歌詩,至釋智匠撰述《古今樂錄》的陳代,其不傳、不歌者又達半數。南朝是吳聲、西曲的昌盛時期,相和舊曲在新聲衝激下逐步衰亡了。自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立樂府采集風謠到公元5世紀劉宋末年相和歌明顯衰落,前後為時有500多年。
南朝通俗樂曲主要是吳聲歌曲與西曲歌。吳聲興起於東晉,西曲興起於劉宋,二者原來也淵源於民間歌曲,後被貴族上層人士采擷、加工、仿製,產生了許多樂曲,情況正同漢代的相和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