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中古通俗樂曲的雅化與衰亡(2 / 2)

在六朝時代,吳聲、西曲被一部分正統人士視為淫聲。《晉書?王恭傳》載:

會稽王道子嚐朝士,置酒於東府。尚書令謝石因醉為委巷之歌,(《北堂書鈔》卷五九引《晉中興書?太原王錄》作“吳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聲,欲令群下何所取則?石深銜之。

又《宋書?樂誌?一》在簡略提到西曲《襄陽樂》、《壽陽樂》、《西烏夜飛》諸曲調後也說:“歌詞多淫哇不典正。”

到梁代,吳聲、西曲也受到雅化。梁武帝及其子蕭統、蕭綱、蕭繹,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擅長寫作,不像宋、齊諸帝大都粗俗不文。梁武帝製作的《子夜四時歌》、《襄陽蹋銅蹄》、《河中之水歌》等,語言都較文雅。梁武帝參照《西曲》製成的《江南弄》、《上雲樂》組曲以及蕭綱、沈約、周拾等人的附和之作,語言都較文雅。《江南弄》、《上雲樂》的出現,使南朝原本通俗的清商曲進入了雅馴的新階段,但也失去了新鮮活潑的民歌風味。蕭繹《金樓子?箴戒》載:

齊武帝有寵姬何美人死,帝深淒愴。後因射雉,登岩石以望其墳,乃命布席奏伎,呼歌工陳尚歌之,為吳聲鄙曲。帝掩歎久之。

這裏稱吳聲為鄙曲,鮮明地反映了蕭衍父子們認為吳聲、西曲粗俗鄙俚的心理。陳隋時陳後主、隋煬帝所製吳聲歌曲,今存者有後主的《玉樹後庭花》曲、煬帝的《泛龍舟》曲,歌辭均較華美,與梁代的《江南弄》接近。梁陳時代,貴族文人已不再采擷民間歌謠,加工為樂曲,與東晉、宋齊時代不相同了。

隋唐時代,混合西域音樂與民間新歌的新樂曲(燕樂)逐漸流行。六朝清商曲流傳日久,本已顯得陳舊,加上梁武帝們的雅化,又喪失了過去那種活潑的生氣,因而在唐代逐漸衰亡。唐代中期杜佑編撰《通典》,其卷一四六《樂典》記載了清商樂(包括漢魏西晉的相和歌、六朝的清商曲)在武後時尚存63曲,至杜佑著書時僅存32曲(多數為六朝清商曲),加上有聲無辭者七曲。在介紹了這些曲調的名目後,杜佑慨歎道:

沈約《宋書》惡江左諸曲哇淫,至今其聲調猶然。觀其政已亂,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從容雅緩,猶有古士君子之遺風,他樂則莫與為比。……自長安(武後年號,公元701―704年)以後,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轉缺,能合於管弦者,唯《明君》、《楊叛》、《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共八曲。

杜佑雖然認為吳聲、西曲聲調哇淫,但接著又讚美它們“從容雅緩,猶有古士君子之遺風”。不少通俗樂曲,經曆時間長久、瀕臨衰歇時,在一些愛古的人士看來,又覺得古色古香、從容雅緩了。六朝清商曲從東晉中葉公元4世紀中期開始流行,到唐武後時衰歇,流行了200多年。

在中國音樂文學史和詩歌史中,這種民間通俗作品由興起、流行到雅化、衰竭的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不但樂府詩為然,還有其他方麵的例子。這是值得我們注意並探討的。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