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相和”一名的涵義(1 / 1)

《宋書?樂誌三》在著錄相和歌辭之前有這樣一段敘述:

但歌四曲,出自漢世。無弦節,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時有宋容華者,清澈好聲,善倡此曲,當時特妙。自晉以來,不複傳,遂絕。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複合之為十三曲。

但歌與相和連在一起敘述,二者關係必甚密切。二者原來都是民間的俗歌曲,其主要區別僅在歌唱時無弦節,相和則有絲竹伴奏。

相和一名的涵義,據《宋誌》,是由於“絲竹更相和”而來。《漢書?禮樂誌》:“初高祖過沛,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節錄)這裏也以管樂器來和歌。但歌的“一人唱,三人和”,是用人聲來和,自與用樂器來和不相同。按張衡《西京賦》:“發引和,校鳴笳。”引和即是相和歌(詳下節)。薛綜注雲:“發引和,言一人唱餘人和也。”我以為相和一名,原當泛指“一人唱餘人和”而言,其用以和者可以是人聲,可以是絲竹聲,也可以是人聲與絲竹聲兼有;《宋書?樂誌》的界說似較狹窄。漢代的相和歌本淵源於先秦的俗曲,它的“一人唱餘人和”的方式,在先秦的楚歌中已經如此,宋玉《對楚王問》中說“國中屬而和者”,是人聲相和。其後演為樂曲,就配上樂器了。

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