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鳳將雛》(1 / 1)

《鳳將雛》也是漢代相和歌的一個曲調,惜後代亡佚。

《宋書?樂誌一》敘述東晉迄劉宋的吳聲歌曲,其中有《鳳將雛》,說明曰:

《鳳將雛歌》者,舊曲也。應璩《百一詩》雲:“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然則《鳳將雛》其來久矣,將由訛變以至於此乎?

這裏說明《鳳將雛》原是舊的曲調,至江左變化而為新聲。《宋書?樂誌》介紹《鳳將雛》,前麵是《子夜歌》,後麵是《前溪歌》,推測起來,《鳳將雛》新聲作為吳聲歌曲之一,當和《子夜歌》、《前溪歌》均產生於東晉。

《宋書?樂誌一》所謂舊曲,是指漢代舊歌曲,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下、《通典?樂典五》、《舊唐書?音樂誌二》介紹《鳳將雛》,都說是漢代舊歌曲。應璩《百一詩》言及《鳳將雛》的那篇詩雲:

漢末桓帝時,郎有馬子侯。自謂識音律,請客鳴笙竽。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左右為稱善,亦複自搖頭。

此處明言東漢末年桓帝時已有《鳳將雛》曲。舊傳應璩《百一詩注》曰:

馬子侯為人頗癡,自謂曉音律。黃門樂人更往嗤笑。子侯不知,名《陌上桑》,反言《鳳將雛》,輒搖頭欣喜,多賜左右錢帛,無複慚色。(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應休璉集》引)

《鳳將雛》和《陌上桑》連類而及,自當屬於相和歌範圍。黃門樂人,是漢代宮廷中專門演唱通俗樂曲供帝皇貴族娛樂的音樂人員。

《鳳將雛》曲至後代亡佚。《通典?樂典六》敘述漢魏六朝清樂,“隋室以來,日益漏缺,中唐時有歌辭存者,僅三十二曲”。又“七曲有聲無辭:《上林》、《鳳曲》、《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等。”《鳳曲》、《舊唐書?音樂誌》、《唐會要》卷三三俱作《鳳雛》,即《鳳將雛》曲。(《舊唐書》、《唐會要》於上文有歌辭存者之曲調中列入《鳳將雛》曲,誤。)可見中唐時《鳳將雛》曲已有聲無辭。按樂府相和歌瑟調曲《隴西行》開頭雲:

天上何所有,曆曆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道隅。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顧視世間人,為樂其獨殊。

這八句詩和下文意思不相關連,頗疑是樂工摘取《鳳將雛》曲詩句以湊足《隴西行》樂聲者(漢樂府相和歌中常有此種拚湊現象),誌此存疑。六朝吳聲歌曲中的《鳳將雛》曲,也無歌辭流傳。它在當時是利用漢樂府舊辭抑是自製新辭,已不可得知。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