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搜采民間風謠,我以為不是指樂府中的相和、雜曲一類,而是指某些雜歌辭。《樂府詩集》有雜歌謠辭一大類,所收的都是並不入樂的歌謠,因其體式和樂府詩接近,故編者把它和不入樂的新樂府辭都安排在全書尾部。該書卷八五所錄歌辭,自《董少平歌》至《洛陽令歌》11首,都是歌詠東漢官吏政績的(其中10首歌詠地方官吏)。這裏舉三例:
《董少平歌》:
“?鼓不鳴董少平。”(《樂府詩集》引《後漢書》曰:“董宣,字少平。光武時為洛陽令,搏擊豪強,京師號為臥虎,而歌之雲。”)
《廉叔度歌》:
“廉叔度,來何暮。不火禁,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樂府詩集》引《後漢書》曰:“廉範,字叔度。建初中為蜀郡太守。成都民物豐衍,邑宇逼側。舊製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範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雲。”)
《朱暉歌》:
“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樂府詩集》引《東觀漢紀》曰:“朱暉,字文季。再遷臨淮太守,吏民畏愛而為之歌。”)
這些直接歌詠地方官吏政績的歌辭,鮮明地表現了他們的政績,可以作為朝廷對他們考核、黜陟的依據。我以為《後漢書?循吏傳序》所謂“觀納風謠”,正是指搜集、考察這類並不合樂的雜歌辭。這類歌辭一般篇幅都短小,短的隻有一二句,稍長的是四句左右。《樂府詩集》卷八五所錄後漢11首歌辭中,隻有一首是四言十二句,其他都是每首一二句至五六句,而以二句、四句的為多。《後漢書?循吏傳序》說東漢初年“亟以謠言單辭,轉易守長”,所謂“單辭”,當指文字短小、簡單的歌辭。這類歌辭篇幅大抵短小,所以稱為單辭。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