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吳聲、西曲的產生與發展(2 / 2)

除掉采擷民歌入樂外,東晉後期的貴族文士,自己創製新歌,也較以前踴躍。他們的作品,現在可以考知的,有孫綽的《碧玉歌》、王獻之的《桃葉歌》、王?的《長史變歌》。

到了劉宋,貴族階級又新製《丁督護歌》、《讀曲歌》等吳聲歌曲,吳地民歌《華山畿》也被采入樂。在吳聲歌曲的影響之下,一些出鎮西方的貴族,根據或仿效西部地區的民歌,又製作了不少新樂曲――西曲,例如臧質的《石城樂》,劉義慶的《烏夜啼》,劉鑠的《壽陽樂》等等。據《宋書?樂誌》,《壽陽樂》等西曲歌跟《子夜》、《讀曲》等《吳聲歌曲》在宋世都列於樂官。

劉宋是吳聲西曲的黃金時代,產生於南方的新樂曲――吳聲西曲,至此在統治階層中完全確立了地位。在這方麵,宋孝武帝劉駿曾起了不小的作用。孝武生活奢侈,喜歡淫宴。他自己更愛作吳歌。據《玉台新詠》卷十,他在這方麵的作品有《自君之出矣》一首,《丁督護歌》二首。《宋書?樂誌》載他曾將出於民間的“?拂雜舞,合之鍾石,施於殿廷”,提高了它們的地位。《雜舞曲》跟吳聲、西曲同屬清商樂,我們可以推想通過他的手,吳聲、西曲在宮廷中的地位也更為提高了。《南齊書?蕭惠基傳》說:“自宋大明(孝武年號)以來,聲伎所尚,多鄭衛淫俗,雅樂正聲,鮮有好者。惠基解音律,尤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歌》,每奏輒賞悅,不能已也。”所謂“鄭衛淫俗”之聲,主要即指吳聲、西曲。這段文字說明,被好古者目為“雅樂正聲”的《三調相和歌辭》,在貴族文娛生活中的地位,已經為新起的吳聲、西曲所代替了。

謝石在會稽王府酒後唱吳歌,被王恭斥為有失體統,這說明吳聲歌曲在東晉時代尚未在上層社會中取得正統地位。劉宋以後,便不同了,吟唱吳聲、西曲,已成為上層階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麵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齊高帝幸華林宴集,使群臣各效伎藝: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歌《子夜來》(《南齊書?王儉傳》作“歌《子夜》”),張敬兒舞。(《南史?王儉傳》)

齊明帝輔政,出敬則為會稽太守。及即位,為大司馬。帝既多殺害,敬則自以高武舊臣,心懷憂懼。帝雖外厚其禮,而內相疑備。敬則世子仲雄,善彈琴。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庫,上敕五日一給仲雄。仲雄在禦前鼓琴作《懊□曲》歌曰:常歎負情人,郎今果成許(“許”,《樂府》作“詐”)。又曰:君行不淨心,那得惡人題。帝愈猜愧。(《南史?王敬則傳》)

看後一則,令人想起東周時代列國卿士大夫斷章取義地吟誦《詩經》的情況。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