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子夜歌》考(1 / 2)

《子夜歌》是吳聲歌曲中著名曲調之一,有關它的傳說頗為神秘。《子夜歌》的作者,相傳是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

《宋書?樂誌》:

“《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晉孝武太元中,琅?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時,豫章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亦是太元中,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

《古今樂錄》:

“《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初學記》十五、《太平禦覽》五七三同引)

《晉書?樂誌》:

“《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孝武太元中,琅?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則子夜是此時人也。”

《舊唐書?音樂誌》:

“《子夜》,晉曲也。晉有女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晉日常有鬼歌之。”

《古今樂錄》、《晉書?樂誌》、《舊唐書?音樂誌》的記載,大約都本於《宋誌》,但《宋誌》又本自他書:

劉敬叔《異苑》卷六:

“晉孝武太元中,琅?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津逮秘書》本)《禦覽》五七○引《晉書》:

“孝武太元中,琅?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亦是太元中,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

鬼歌《子夜》,看去未免荒誕,但六朝小說家言,盡多鬼怪唱歌的記載,當時風氣如此,不足多怪。《續搜神記》卷六有鬼唱《懊?歌》的敘述:

廬江杜謙為諸暨令,縣西山下有一鬼,長三丈,著赭衣?布(原作“在”,據別本改正。)褶,在草中拍張。又脫褶擲草上,作《懊?歌》,百姓皆看之。(《津逮秘書》本)

著名的琴曲《宛轉歌》,相傳也是女鬼所歌。

《事類賦注》十一引《世說》:

“王敬伯嚐泊洲渚中,升亭而宿。是夜月華露輕,敬伯泠然鼓琴,感劉惠明亡女之靈。須臾女至,就體如平生。敬伯撫琴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益宵淚,誰憐此夜心。女和之曰:歌宛轉,情複哀,願為煙與霧,氛氳君子懷。”(《太平禦覽》五七七引《晉書》同。《續齊諧記》述此更詳,歌詞亦異,見《樂府詩集》卷六十引)

以下幾節鬼怪唱吳歌的故事,都出於六朝人的筆記小說。

《異苑》卷八:

“晉懷帝永嘉中,徐?出行田,見一女子,姿色鮮白,就?言調。女因吟曰:疇昔聆好音,日月心延?,如何遇良人,中懷邈無緒。?情既諧,欣然延至一屋,女施設飲食而多魚,遂經日不返。兄弟追覓至湖邊,見與女相對坐。兄以藤杖擊女,即化成白鶴,翻然高飛。?恍惚年餘,乃差。”(《津逮秘書》本)

《甄異傳》:

“河南楊醜奴,常詣章安湖邊拔蒲。將暝,見一女子,衣裳不甚□□,而容貌美,乘船載蓴,前就醜奴。家湖側,逼莫不得返。乃停舟寄住,借食器以食,盤衝有幹魚生菜。食畢因戲笑,醜奴歌嘲之,女答曰:我在西湖側,日莫陽光頹,托蔭遇良主,不覺寬中懷。俄滅火共寢,覺其臊氣,又手指甚短,乃疑是魅。此物知人意,遽出戶,變為獺,徑走入水。”(《太平廣記》四六八引。《太平禦覽》九七九、九八○、《藝文類聚》八二敘事略同而無歌)

《幽明錄》:

“句章人至東野還,暮不至門,見路旁有小屋燈火,因投寄宿。有一小女,不欲與丈夫同處,呼鄰家止宿女自伴,夜共彈琴箜篌。至曉,此人謝去。問其姓字,女不答,彈弦而歌曰:連綿葛上藤,一緩複一?,欲知我姓名,姓陳名阿登。”(《太平禦覽》五七三、《北堂書鈔》一○六同引。又《太平禦覽》八八四引《續搜神記》末尾尚有一段,雲:“明至東郭外,有賣食母在肆中,此人寄坐,因說昨夜所見。母聞阿登,驚曰:是吾女,近亡,葬於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