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子夜歌》考(2 / 2)

又《幽明錄》:

“元嘉中,泰山巢氏先為相縣令,居在晉陵。家婢采薪,忽有一人追之,如相問訊。遂共通情,隨婢還家,仍住不複去。巢恐為禍,夜輒出婢;聞與婢謳歌言語,大小悉聞。不使人見,見形者唯婢而已。每與婢宴飲,輒吹笛而歌,歌雲,閑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若欲知我者,姓郭名長生。”(《太平廣記》三二四,《事類賦注》一一,《藝文類聚》一四,《太平禦覽》五八○)

又《幽明錄》:

東陽丁嘩出郭,於方山亭宿。亭渚有劉散騎遭母喪於京,葬還,夜中忽有一婦自通雲:劉郎患瘡,聞參軍能治,故來耳。嘩使前,姿色端媚,從婢數人。命仆具肴饌,酒酣歎曰:今夕之會,令人無複貞白之操。丁雲:女郎盛德,豈顧老夫?便令婢取琵琶彈之,歌雲:久聞所重名,今遇方山亭,肌體雖朽老,故是悅人情。放琵琶上膝抱頭,又歌曰:女形雖薄賤,願得忻作婿,繾綣觀良覿,千載結同契。聲氣婉媚,令人絕倒。便令滅火,共展好情,比曉忽不見。吏雲:此亭舊有妖魅。”(《太平廣記》三六○)

這些充滿神秘氣氛的傳說,說明封建社會中人民因被剝奪接受教育的機會,文化程度低下,某些地方顯得愚昧落後,形成了濃厚的迷信風氣,以致在戀愛故事上麵罩上一重神秘的網;而知識分子更憑借、仿擬這類傳說,寄托性的渴望於虛幻的想象上麵。但透過這重神秘的網,我們一方麵可以看出,戀愛在封建社會中是不自由的,所以產生了“子夜鬼悲歌”(李商隱詩)、鬼唱《懊?歌》的傳說;一方麵可以看出,農民(徐?、楊醜奴)因生活貧苦,往往沒有能力娶妻,因此幻想獲得非人間的、善良而美麗的女性作為自己的伴侶。

《南史?王儉傳》雲:“齊高帝幸華林宴集,使各效技藝:褚彥回彈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彈琴,沈文季歌子夜來(《南齊書?王儉傳》無‘來’字),張敬兒舞。”“子夜來”三字是《子夜歌》的和聲,也即是《子夜歌》的主要聲調。《子夜歌》的名稱,由和聲“子夜來”三字而來,古籍所謂“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雲雲,恐係附會之談。《子夜歌》的創始者,大約是晉代的一位無名女子。這女子是多情的,她在夜間等候她的歡子降臨,不幸她的歡子竟是一位負情郎。她失望了,她唱著哀苦而充滿渴望的歌――子夜來!《子夜歌》道:“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正仿佛表達著這種焦灼苦痛的情緒。《樂府》七五雜曲歌辭有《起夜來曲》,題解引《樂府解題》曰:“《起夜來》,其辭意猶念疇昔,思君之來也。”宛如敘述著《子夜歌》產生的故事。很可能的,《起夜來曲》正是從《子夜歌》演化出來的呢。《唐書》稱《子夜》“聲過哀苦”,我們相信它的音調一定非常纏綿悱惻,以致激動了無數人的心靈,被無數人傳誦模仿,用來宣泄自己的情感、苦悶。這情歌作者的名字既已無法查考,而其主要聲調是“子夜來”,那麼就把她喚作子夜吧。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