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莫愁樂》考(1 / 1)

《舊唐書,音樂誌》說:“《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複有莫愁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莫愁樂》歌辭,現存兩首,一首如上,另一首雲:“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通典》、《唐誌》都說在竟陵,《石城樂》本是竟陵的民謠,臧質為竟陵郡守時改製成為樂曲的。《水經注》“沔水宜城縣”條說:“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按在今湖北省鍾祥縣),治此。”是石城是竟陵的郡治所在。

“《石城樂》和中複有莫愁聲”,是說《石城樂》的和聲中有“莫愁”兩字。按《五色線》卷下引智化(當做“匠”)《古今樂錄》曰:“《莫愁樂》者,本石城樂妓,而有此歌。石城西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且《在(當做‘石’)城樂》中有妾莫愁聲,因名此歌也。”(《津逮秘書》本)根據這段較為清晰的引文,我們對《莫愁樂》的來源大致可以確定:在石城西麵,有一位善於唱歌的樂妓,唱著風行的《石城樂》曲;那樂曲的和聲是“妾莫愁”,因此人家就喚這位歌妓為莫愁;而且更改創(或許是她自己所改創)一種新的變曲來適應她的歌唱,這變曲便是《莫愁樂》。這情形和《子夜歌》非常相像,《子夜歌》的和聲是“子夜來”,晉代的一位女子創出了這種聲調,子夜也就成為她自己的名字。

宋曾三異《同話錄》“莫愁”條說:“予嚐守郢(宋郢州在今湖北省鍾祥縣),郡治西偏臨漢江上,石崖峭壁,可長數十丈。兩端以城續之,流傳此為石頭城。莫愁名見古樂府,意者是神仙。漢江之西岸,至今有莫愁村,故謂艇子往來是也。莫愁像有石本,衣冠甚古,不知何時流傳?郢中倡女常擇一人,名以莫愁,示存古意,亦僭瀆矣。”(涵芬樓印原本《說郛》十九)曾氏所述莫愁古跡,足供我們參考,但他的判斷卻錯了,莫愁正是倡女而非神仙。

自從竟陵的莫愁出了名,別處地方就也有名叫莫愁的女子出現。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兩莫愁”條說:

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唐書?樂誌》曰:“……石城有女子名莫愁……”是也。李義山詩曰:“……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此莫愁者洛陽人。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曰:“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者是也。盧氏之盛如此,所雲不早嫁東家王,莫詳其義。近世周美成樂府《西河》一闋,專詠金陵,所雲莫愁艇子曾係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

洛陽的莫愁僅是名字的類同,當然與竟陵的莫愁無涉。竟陵的石城,當然也無涉於南京的石頭城。但石頭城往往被簡稱石城,諸葛亮所謂“鍾山龍蟠,石城虎踞”,左思《吳都賦》所謂“戎車盈於石城”,都指金陵的石頭城,因此金陵也就有了莫愁湖。清呂燕昭《重刊江寧府誌》卷七說:“莫愁湖,在江寧水西門外。《寰宇記》: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按此說不見他書,疑隻是流俗附會之談耳。”將竟陵的莫愁搬到金陵,又送給她洛陽的姓,已極附會。清人馬士圖的《莫愁湖誌》更為之曲解說:“梁武帝歌,蓋言莫愁本洛陽女,遠嫁金陵之盧家為婦,譬猶水流向東,無返之日,知洛陽、金陵,隻一莫愁也。”(《金陵莫愁考》)真是穿鑿附會之至了。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