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引詩例看,頂真修辭格當是先在民間歌謠中較多出現,以後文人受到民歌啟發,跟著學習運用。謝惠連在這方麵是一位比較突出的詩人。民間歌謠在語言方麵喜歡重複一部分詞語,回環複遝,上下呼應,以加強音節的和諧流美。運用頂真修辭格,多用疊詞,都可說是這方麵的例子。按鍾嶸《詩品》評謝惠連詩有雲:“又工為綺麗歌謠,風人第一。”風人指《詩經?國風》作者,這裏借指寫民歌體詩篇的詩人。可惜這種綺麗風謠沒有傳下來。但從謝惠連喜歡運用頂真辭格,也可看出他的一部分詩篇與民間歌謠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謝惠連和族兄謝靈運是親密的作詩同道,互相酬贈啟發。謝靈運也寫有民歌體詩,《玉台新詠》卷十存有《東陽溪中贈答》二首,風格酷似《子夜》、《讀曲》等一類吳聲歌曲。
《西洲曲》是樂府雜曲歌辭中的名篇。《西洲曲》的藝術成就很高,其特點之一便是運用了不少上下勾聯的詞語,與謝惠連體頗為相似。今錄有關詩句如下: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幹頭。欄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西洲曲》的出現,標誌著南朝文人學習民間歌謠(主要是樂府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又加以提高,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峰,在頂真格的運用上亦複如此。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此詩有曰:“語語相承,段段相綰,應心而出,觸緒而歌,並極纏綿,俱成哀怨。”《古詩源》則評曰:“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都相當中肯,也都指出了它運用頂真格的藝術特色。
關於《西洲曲》的產生年代和作者,過去有不同的說法。闡明了謝惠連體,有助於說明《西洲曲》的產生年代。我以為從《西洲曲》通篇情思纏綿、文辭婉約、音節和諧等方麵看,它的產生時代,當以在六朝後期的齊梁時代比較合理。《西洲曲》大量使用頂真格,又十分嫻熟流美,推想起來,應是受到謝惠連體的影響。可以這樣推論:當謝惠連體形成顯著特色,在文壇流行之後,文人寫作此體者頗多,從而出現在藝術上如此成熟的作品。《西洲曲》的作者,《樂府詩集》作無名氏古辭,《玉台新詠》新本署為江淹(宋本《玉台新詠》不收此詩),《江文通集》亦收之。目下沒有過硬的材料可以確證此篇為江淹所作,但江淹生當齊梁之際,其《雜體詩》30首善於模仿各家文體,其藝術水平又相當高,因此說《西洲曲》出於江淹之手,也是有可能的。至於馮惟訥《古詩紀》、王士?《古詩選》以至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把它列入晉詩,恐失之時代太早。《古詩源》署梁武帝作,當別有所本,但也無確證。總之,《西洲曲》的作者,根據現有材料,尚不能論定,其產生時代,則以屬齊梁之際較為恰當。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