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故人到洞庭瀟湘一帶幹什麼,詩中沒有明言,估計是經商。南朝時,許多商人經常來往出入於長江下遊的江浙地區和長江中遊的荊湘地區做生意。南朝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商賈情婦的哀怨之情。西曲歌中的《賈客樂》,是專門寫商賈的。還有《三洲歌》也是商人歌。據《古今樂錄》記載:“《三洲歌》者,商客數遊巴陵,三江口往還,因共作此歌。”(《樂府詩集》卷四八引)巴陵,今湖南嶽陽市,即在洞庭湖畔。西曲歌流行於南朝宋、齊、梁時,正是柳惲寫詩的年代。這樣看來,推測柳惲詩中的故人是一位商賈,是很可能的。商賈遠出經商,經年不歸家,在外埠另找新人同居,都是較常見的。
這首詩雖隻有短短八句,但語言精練,表情委婉曲折,含蘊豐富,耐人尋味,在藝術上達到很高境界。首二句寫當春光明媚時,那婦女在汀洲采摘白?,寓有將以投贈遠行人的意思,表現了那婦女深切的愁思。三四兩句,用極簡括的十個字點明了歸客的情況以及女主人公和他的關係。後半篇是女主人公、歸客一問一答。五六句說春花將凋謝,寓有大好春光即將逝去、空閨寂寞的意思,不但委婉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內心的深沉哀怨,而且和首二句的情景互相呼應。歸客了解女主人公的疑慮情緒,回答說沒有聽故人說起有新的伴侶,隻因路遠不能回來,在說明情況中帶有慰藉,在表達上也富有含蘊不露之妙。
這首詩善於學習、吸取前代詩歌的優點和長處。《九歌?湘夫人》雲:“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後代詩中常有采摘芳草香花以贈遠之辭,實濫觴於此。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篇雲: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它把采花贈遠的題材具體化了。全篇情辭婉轉,?楚動人。柳惲詩的情調和氣味,和此篇相當接近,當是受其影響。另一方麵,柳惲詩下半篇采用問答體,又是學習漢魏樂府詩的手法。漢魏樂府詩多用問答體,如漢代樂府無名氏古辭《陌上桑》、《東門行》、《上山采蘼蕪》、《十五從軍征》等,都運用問答體,長詩《焦仲卿妻》運用尤多。另外,文人作品宋子侯的《董嬌饒》、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也運用了問答手法。這些詩篇通過問答手法,更真切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如《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兩相比較,不難看出柳惲《江南曲》從這類描寫中獲得了啟發和滋潤。隻是漢魏樂府長於敘事,描寫比較具體;柳惲詩則重在抒情,敘事簡練含蓄,留下較多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思索玩味。他學習吸取了漢魏樂府問答體的生動性,但又含蘊不盡,顯示出自己的藝術特色。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