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建安時代的抒情散文(2 / 2)

曹丕《典論?論文》論各體文章的不同風格雲:“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這看法大約是總結過去的大量創作現象而得出來的。現在,箋、書一類散文寫得也像詩賦那樣美麗,這說明詩賦的特征,移植到這類散文中來了,或者說這類散文詩歌化了。裴鬆之用“美辭”稱讚曹丕的《與吳質書》,這使我們想到這時期人有稱五言詩為美文的事例。《隋書?經籍誌》集部總集類有雲:“《古今五言詩美文》五卷,荀綽撰。亡。”鍾嶸《詩品序》讚美五言詩道:“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雲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這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了五言詩被稱為美文的原因。建安時代的這類散文,具有同五言抒情詩一樣的風格與藝術感染力,所以被稱為“美辭”了。

相傳為李陵所作的《答蘇武書》,前邊部分著重抒情寫景,語句整齊,文字精美,風格與上述的建安散文接近。特別“自從初降以至今日”到“陵獨何心,能不悲哉”一小段,風格尤為逼近。這種文風,是從建安時代開始的,東漢還沒有,遑論西漢。蘇東坡說此文是齊梁小兒所為,固然不一定準確,但它比建安散文形式更精練,應是建安以後的作品。

建安以後,在書、箋、啟等文體中,這類抒情寫景散文數量就更多了。像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吳均《與朱元思書》等等,僅從李兆洛《駢體文鈔》下編箋牘一類選文看,就達數十篇。後來宋明的不少尺牘小品,雖然文體由駢體變為散體,但著重抒情寫景,意境仍然相似。這是我國古代文學散文中的一份重要遺產。論其淵源,實濫觴於建安。

除箋、書外,建安其他散文,也偶有這樣的文字,這裏舉兩例: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良朋萃止,則陳酒肴以娛之;嘉時吉日,則亨羔豚以奉之。躕躇畦苑,遊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遊鯉,弋高鴻。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彈《南風》之雅操,發清商之妙曲。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仲長統《樂誌論》,見《後漢書?仲長統傳》)

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唯仆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嚐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歎息也。(曹植《求通親親表》)

總之,建安散文的抒情化,是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一種現象。它標誌著一部分散文擺脫了過去以說理記事為主的傳統,與“吟詠情性”、文辭欲麗的詩歌靠攏,文學性大大地增強了。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