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最傑出的一位詩人,他的辭賦、散文數量不多,也寫得好。但南朝時人們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鍾嶸《詩品》把他列入中品,劉勰《文心雕龍》論述了大量作家,但全書隻字不提淵明。此中原因,值得探究。
清代前期人所編的《古文觀止》,選錄了陶潛的三篇文章,為《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三文確是佳作,為許多讀者所熟悉。可是蕭統《文選》僅選《歸去來辭》一文。《文選》選錄作品,強調文采,即指對偶、辭藻、音韻以至典故等駢體文學的語言美。《歸去來辭》是辭賦,每二句句末押韻,音調動聽。全篇運用許多駢偶句,而且辭藻較為優美,如“舟搖搖以輕?、風飄飄而吹衣”等許多文句,具有濃厚的詩意,故被入選。其他兩篇均為語言較質樸的記事文,不具有這種語言美。《桃花源記》敘述故事曲折有趣,《五柳先生傳》寫作者自己,形象生動,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但南朝文人對由於記人記事的具體生動所產生的文學性卻不重視。《文選》選錄了《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中傳記前後的序、論、讚等多篇,卻不選著重寫人寫事的傳記。範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自詡其《後漢書》中的不少序、論、讚寫得好,卻不提傳記。《文心雕龍?史傳》篇談到《漢書》時,稱道其讚、序“弘麗”,也不提傳記。《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二文也是傳記一類,不具有駢體文學所崇尚的語言美,故不受南朝文人的重視。唐宋以降,古文盛而駢文衰,傳記一類寫人寫事之文遂受注意。
再說陶潛的詩。兩晉至南朝初期詩歌(主要是五言詩),經曆了一段曲折的發展過程。西晉初期,以陸機、潘嶽、張協等為代表的一批作者,詩風偏於綺麗。西晉後期至東晉末葉約110年間,糅合道、儒的玄學盛行,許多文人注重以玄理入詩,不重視辭采,是為玄言詩風彌漫的時代。其特點是內容多宣說以老莊思想為主的人生觀,語言樸素平淡。直至南朝劉宋初期謝靈運、顏延之出來,寫作出許多辭藻富美的詩篇,方才改變了百年來玄言詩統治詩壇的局麵。陶潛主要生活在東晉末期,其詩歌的語言樸素平淡,還是玄言詩的風貌。不過陶詩內容著重表現田園優美風光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切感受,這就使其詩的成就與價值遠遠超過玄言詩。陶潛與謝靈運、顏延之相識,並有來往,但謝顏二人比陶潛約小20歲,是陶的後輩,其辭藻富麗的詩風影響詩壇,已是陶淵明身後之事了。
南朝文人大抵重視作品的文采,並貶低玄言詩。鍾嶸《詩品序》批評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缺少耐人尋味的語言藝術美。陶潛詩在語言風貌方麵仍與玄言詩接近,故南朝文人一般評價不高。從《詩品》對陶詩的評語,可知當時人認為其詩“質直”,為“田家語”,是質樸徑直的村野語言。鍾嶸也指出陶潛有華美的詩句,但隻是少數。鍾嶸評曹植為詩聖,一個主要條件是“辭采華茂”,陶詩正是缺少此一條件。蕭統很愛好陶詩,《文選》選其詩八首,算是多了,但比起曹植、陸機、謝靈運各選數十首,仍是瞠乎其後。可見《詩品》列陶潛於中品,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共識。
唐代古文運動開展,一部分文人對陶詩的評價有所提高。北宋古文運動取得徹底勝利,人們普遍重視樸素自然的文風,對陶潛評價更高,淩駕於曹植之上。以後元明清時代,研究、推崇陶詩者不絕。在中國詩史上,不取作家全名、隻取其姓氏稱詩者,隻有陶詩、杜(甫)詩、蘇(軾)詩諸家,可見陶詩在宋以來受人重視的程度。陶潛詩文評價的曆史變化,反映了魏晉南北朝駢文昌盛與唐宋以來古文占優勢兩個不同時期文人在創作與批評方麵審美標準的轉移。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