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1 / 3)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是我國古代駢文中的一篇名作,著名的選本《昭明文選》、《六朝文?》都加以選錄。《古文觀止》於六朝文選錄極少,於東晉隻取王羲之、陶淵明兩家,於宋、齊、梁、陳四代隻取《北山移文》一篇,可見對它的重視。建國後的一些我國古典文學史研究專著,對駢文很少齒及,但於此文特垂青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說這篇文章“對於當代的假名士偽君子,作了尖銳的諷刺與抨擊,揭露了他們的醜惡麵貌”。北京大學1955級同學所編《中國文學史》(修訂版)說:“作品有力地斥責了周?‘身在江海之上,心係魏闕之下’的思想行為,而且有很高的藝術性。全篇行文,都很合山靈口吻,處處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諷刺尖銳有力,而且生動活潑,趣味橫生。”

最近重讀《北山移文》,發現過去人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和作者創作意圖的解釋,有可以令人懷疑之處。

《文選六臣注》呂向解釋此文寫作背景說:“鍾山在都(指建康,今南京)北。其先周彥倫(周?的字)隱於此山,後應詔出為海鹽縣令,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這樣說,好像周?原來隱居鍾山,後來方始應詔出仕,故孔稚圭作移文諷刺。呂向之說,為後來許多人們所采用,但考之事實,其說卻並無根據。《南齊書》卷四一《周?傳》曆載?前後仕履非常詳盡,他在宋明帝元徽初年曾為剡令,齊高帝建元初為長沙王參軍,後軍參軍、山陰縣令,卻不雲曾為海鹽縣令。《文選》李善注於《移文》“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句下的注釋,即以山陰當“浙右”,可見為海鹽縣令一說之不確。這還是小事。《南齊書?周?傳》記載周?為官時,“於鍾山西立隱舍,休沐日則歸之”。這裏問題就大了。首先是周?在鍾山立隱舍,是在他的生活後期,已在浙右為官之後。其次是他的立隱舍,並不是不做官,隻是“休沐日則歸之”――在假日休憩而已(《南齊書》關於周?的記載,《南史?周?傳》完全相同)。所以清代張雲?的《選學膠言》,就根據《南齊書》否定了呂向的說法,認為周?“未嚐有隱而複出之事”。這樣看來,說《北山移文》是諷刺欺世盜名的假隱士出山,不是落空了嗎?這是可疑者一。

《北山移文》描寫周?出仕後的情況道:

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裏之首。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錄,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本文宗旨既然在諷刺周?出仕,為什麼對周?的政治生活又用一種讚賞的語句去描寫,稱之為“張英風”、“馳妙譽”,而且治績架於漢代的張敞、趙廣漢、卓茂、魯恭等這些良吏之上呢?這是可疑者二。

《南齊書?杜京產傳》有這樣一段有關孔稚圭的記載:

永明十年,稚圭及光祿大夫陸澄、祠部尚書虞?、太子右率沈約、司徒右長史張融表薦京產曰:“竊見吳郡杜京產,潔靜為心,謙虛成性。……泰始之朝,掛冠辭世,遁?家業,隱於太平。葺宇窮岩,采芝幽澗。耦耕自足,薪歌有餘,確爾不群,淡然寡欲。麻衣藿食,二十餘載,雖古之誌士,何以加之!謂宜釋巾幽穀,結組登朝,則岩穀含歡,薜蘿起忭矣。”不報。

這篇薦表是孔稚圭帶頭寫的,故嚴可均《全齊文》即係在稚圭名下。很奇怪,這篇文章一方麵讚美杜京產隱遁山林,安於貧素,一方麵又要他出山而仕,最後“岩穀含歡,薜蘿起忭”兩句,意思恰恰和《北山移文》中“林慚無盡,?愧不歇,秋桂遺風,春蘿罷月”諸句截然相反,使人疑心不可能出於一人之手。既然孔稚圭要杜京產出山而仕,為什麼對周?的這類行動要大加諷刺呢?這是可疑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