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3 / 3)

這篇文章屬對精工,文辭華美,聲調和諧,它的語言形式的完整,達到了南朝駢文的高峰。孫月峰評它說:“六朝雖尚雕刻,然屬對尚未盡工,下字尚未盡險,至此篇則無不入髓,句必淨,字必巧,真可謂精絕之甚。此唐文所祖。”(於光華《文選集評》引)許?《六朝文?》也說:“此六朝中極雕繪之作,煉格煉詞,浯語精辟。……當與徐孝穆《玉台新詠序》並為唐人軌範。”都指出了這種特色。作者孔稚圭生於南齊永明時代,當時聲律論已經形成(周?就是聲律論的提倡者),駢文語言的對仗、辭藻、用典、聲律諸要素,在這時已經完全具備。語言形式如此完整、為唐代駢文開路的《北山移文》在這個時候出現,不是偶然的事情。駢文形式過於完整,容易產生雕琢、呆板的缺點。本篇卻沒有這個毛病,用詞造句,非常精致,但又注意清新自然,不堆砌辭藻,給人以生動靈活的感覺。全篇除四言句、六言句外,錯綜運用著三言、五言、七言等各種句法。除對偶語句外,穿插了若幹單行的關聯語句,如“吾方知之矣”、“固亦有焉”等等。在句與句中間,成功地運用了一些虛詞來聯係,孫月峰評為“精神喚應,全在虛字旋轉上”,許?評為“其妙處尤在數虛字旋轉得法”。以上幾方麵都使這篇文章增加了靈活性,避免了駢文“特別是四六文常見的呆板缺點”。

本文全篇用韻,采用辭賦體裁。我國古代遊戲文章常采用韻文體,有它的傳統,看《文心雕龍?諧□》篇和《駢體文鈔》中的雜文一類,便可明白。文中使用五七言詩歌句法,更增加詩的味道。文中深慨隱士出山,用擬人法寫山中景物神態,抒情氣氛已極濃厚,加上形式上的詩歌因素,使它整個成為一篇美妙的抒情詩。相傳宋代王安石特別欣賞“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鬆落蔭,白雲誰侶”四句,它的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富有詩意,令人想起丘遲《與陳伯之書》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南齊書?孔稚圭傳》說:“太祖(齊高帝)為驃騎,以稚圭有文翰,取為記室參軍,與江淹對掌辭筆。”可見其文才如何為當時統治者所重視。《北山移文》和江淹的《恨賦》、《別賦》,都可以說是駢體文的傑作,代表了當時駢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