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一詞有諸種涵義,從文學方麵講,大致有兩種意義,一指古代的文章,一指與駢文相對待的散體文。
第一種意義比較簡單,指古代的文章。例如清代前期人編輯的《古文觀止》一書,編選自先秦至明代末年的文章,其中絕大多數是散體文,但也收入少數幾篇駢文名篇,像《北山移文》、《滕王閣序》等;故此書所謂古文,指清代以前的文章。近現代人編輯的一些古文選本,也常取此義。下麵著重談第二種意義的古文及其正統。
第二種意義指與駢文相對待的散體文。先秦西漢時期,文章多為散體,即使運用對偶句,在全篇中隻占少量。東漢開始,文章駢句明顯增多,至魏晉南北朝更盛,除大量運用駢偶外,還注意辭藻、音韻、典故等語言美,是為駢文昌盛時期,其風下逮隋唐兩代。唐代出現不少古文家反對駢文,到韓愈出來,更是竭力提倡古文或古代的言辭,意思指作文應以先秦西漢的古代文辭為規範,反對東漢以迄隋唐盛行的駢文,並以其輝煌的創作實績形成了古文運動的第一次高峰。從此古文一名開始流行。後來蘇軾讚美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八代指東漢、魏(代表三國)、晉、宋、齊、梁、陳(以南朝代表南北朝)、隋,意思說韓愈振興古文,挽救了八代駢文昌盛、文風衰弱的局麵。後來八代文學一名也頗流行,內涵與漢魏六朝駢體文學大致相同。
唐代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固然取得很大成績,但當時駢文勢力強大,加上韓愈及其追隨者的作品,存在著由尚奇而趨向艱澀的弊病,故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駢文仍占優勢。直至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人(以上六人加上韓愈、柳宗元世稱唐宋八大家)出來,掀起第二次古文運動,古文才取得壓倒駢文的優勢。宋元明清時期,古文一直在文壇居主流地位。古文不但句式參差錯落,少用對偶和典故,而且文辭較為樸素,不崇尚華美辭藻,不要求文章像詩歌那樣平仄調協,其文風的特點是自然流暢。在此時期內,其他文體受古文影響,文風多數趨向自然。明代古文,先有前後七子提倡學習秦漢文,詞句力求古奧,走入歧途。稍後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等出來,提倡學習唐宋平易的古文,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流傳廣泛,從此韓柳歐蘇等唐宋八家之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古文規範。清代桐城古文派中堅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分類纂輯古文700篇,前麵選先秦西漢文,中間多選八家文,後麵選歸有光與桐城派方苞、劉大?文。該書影響深廣,它所重點選錄的作家作品,儼然成為古文正統。
唐宋古文家重視提倡儒家思想。韓愈宣稱寫古文的目的是闡明古道,即儒家孔孟的一套忠孝仁義等倫理道德觀念,用以維護中央集權,反對佛、道兩教的泛濫,在當時有其進步意義。後來歐陽修、明清古文家都重視宣傳儒學。我們看韓愈的集子,散文部分以宣揚儒學的《原道》、《原性》等篇居首,《古文辭類纂》首列論辯類,該類中選篇自漢賈誼、司馬談之論文後,接著就是韓愈《原道》、歐陽修《本論》等文章,由此也可見古文家對儒學的重視。魏晉南北朝駢文昌盛時代,一部分文人也頗重視儒學。陸機的文章便是一例。劉勰《文心雕龍》更是強調征聖、宗經。但當時老莊、佛學流行,許多文人思想比較駁雜,兼采諸家。而多數正統古文家則大抵獨尊儒學,其優缺點此處不能詳說。須說明的是,古文家那些直接、明顯地宣揚儒學的文章,畢竟隻占少數;他們不少優美的篇章,卻往往與儒家思想沒有明顯聯係。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