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唐宋八大家散文(1 / 2)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北宋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等八位作者,均以擅長散文著名,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不但是唐宋時期散文創作的高峰,而且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代初期人朱右,非常推崇韓、柳等八家之文,編選了一部《八先生文集》。這是把八家文合在一起、相提並論的開端。明代中期,歸有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一批文人出來,大力推崇並學習以八家為主的唐宋散文,形成一個流派,世稱“唐宋派”。唐順之選錄先秦至唐宋散文為《文編》,於唐宋時代也是著重標舉八家之文。茅坤編選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鈔》,流播遐邇,影響廣泛,從此唐宋八大家遂被認為是散文作者的楷模,其作品在許多文人士子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唐宋八大家”這一名稱也在文學史中被確定下來。

中國古代的散文,在先秦西漢時期,詞句一般樸素自然,句式長短錯綜。至東漢,崇尚駢偶的駢文抬頭。此後魏晉南北朝隋代,駢文愈益發展昌盛,在文壇占據了主導地位。駢文除要求詞句兩兩相對,句式整齊外,還講究辭藻、聲律、用典等語言美,追求辭藻華美、聲律和諧、用典富麗等。在這段曆史時期內,駢文固然也產生了不少名篇佳作,但因過分重視語言形式,常見雕琢,束縛過大,影響了散文揮灑自如的表達功能。唐代前中期,出現了若幹古文運動的先驅者陳子昂、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元結等,他們反對華豔的駢體文風,提倡寫樸實的散文。但因才力不足,認識上也有偏差,因而成就不很突出。直到韓愈、柳宗元出來,才初步動搖了長期以來駢文在文壇的統治地位。

韓愈、柳宗元兩人是好友,在文學上是同道,都主張學習先秦西漢的文章(因為時期較古,所以稱為古文),反對東漢以降盛行的駢文。他們提倡比較樸素自然的古文,使文章能夠順利地敘事達意,有利於政治教化。但韓、柳也很重視散文的文學性。兩人注意廣泛地向前代遺產學習,先秦的經傳、史書、諸子、楚辭,漢代的史傳、上書奏議、辭賦均有涉獵和吸取,因而文章不但寫得清朗有力,而且文采斐然,不但扭轉了駢文雕琢柔靡的文風,而且克服了古文運動前驅者過於追求樸實、流於幹枯的弊病,以其有力的創作成果顯示出古文運動的輝煌業績。韓、柳兩人還注意獎掖、培養後進,在兩人周圍,團結了一批古文作家,如李翱、皇甫?、劉禹錫、呂溫等,使古文運動頗具聲勢。然而駢文統治文壇畢竟已有數百年之久,根深蒂固;加上唐代科舉取士,考試的詩、賦、判文等均用駢體,影響甚深,因而唐代政治界、社會上日常使用的文體大抵還是駢文。韓愈的一些後輩如皇甫?、孫樵等,還有意發展了韓文崇尚奇險的一麵,文風流於艱澀,使古文失去了號召力。晚唐五代,駢文仍然昌盛,古文又告衰落。

至北宋,遂有第二次古文運動出現。北宋前中期,文人有柳開、王禹僻、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推崇韓愈、柳宗元的作品,但成就都不大。直至中期歐陽修、蘇軾出來,才奠定了古文高奏凱歌的局麵。歐陽修繼承韓愈的傳統,大力提倡儒學和古文。他不但本人文學成就卓越,而且注意提攜後進,培養了一批人才,曾鞏、王安石、三蘇父子都經過他的提拔。宋王朝為了改變風氣,科舉取士不再沿襲唐代考律詩、律賦等,改用散體的策論。歐陽修曾知貢舉,管理科舉取士,他大力提倡平正文風,黜落寫怪僻文章的士人。這些都對文風改變起了不小作用。蘇軾在當時影響也大。他才華橫溢,創作成就傑出,還團結提攜了一批文人,如黃庭堅、秦觀、張□、晁補之等,擅長詩詞散文,世稱“蘇門學士”。其餘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轍四人,於古文均各有建樹。北宋中期,以歐陽修、蘇軾為首,人才輩出,成績輝煌,終於取得了古文運動的徹底勝利。以後元明清各代,古文一直在文壇保持主導地位。鑒於唐後期古文崇尚奇險怪僻之風的不良後果,歐陽修、蘇軾等特別重視提倡明白流暢的文風,反對怪僻,取得了明顯效果。比較說來,宋代的古文較之唐代更為平易流暢,徹底摒棄了雕琢的痕跡。這種文風容易為廣大士人所接受,也是宋代古文運動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並在此後散文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