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提到唐代文章,往往以為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古文是唐代文章的主流,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駢文在唐代仍占優勢。唐代初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四傑的文章,沿襲著南北朝末年徐陵、庾信的文體,多為對偶工整、辭藻華美的四六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要句式)。當時也有些人不滿華靡文風,但不能擺脫駢體。如著名史家劉知幾,嚴厲抨擊前代史書華而不實的文風,但其《史通》本身仍用工整的駢文寫作。盛唐時代,唐玄宗注意提倡樸實的學風文風,當時擅長文學的大臣張說、蘇□所寫的文章,風格趨向樸實雄渾,但仍屬駢體。之後唐中後期至五代,駢文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唐代駢文昌盛,有其曆史背景。唐代實行科舉考試,考試科目中最熱門的是進士科。考進士科的,規定要考講究對偶、聲律的律詩、律賦。登科後要做官,還得經吏部考試寫作“判文”(政府機構的判決書)的能力,被認可後才授官職。判文也要求用駢體寫作。這種考試製度促使廣大士人努力學習並掌握駢體詩文的寫作技能,以謀求政治出路。白居易文集中的《百道判》,以工整明白的駢體寫作的101則判文,當時風行遐邇,被許多士人奉為學習寫作判文的範本。除考試製度外,唐代朝廷應用的公文,皇帝發布的製、詔,臣僚上奏的奏章等,也多用駢體。如擅長製詔的張說、蘇顏,擅長奏議的陸贄,都是著名的駢文家。上行下效,朝廷的公文文體,對社會的影響也不小。
唐代駢文,從體製上看,大致可分嚴格、寬鬆兩類。嚴格類講究對偶工致、聲律調諧,格律與律賦、律詩相似,形成了四六文。初唐四傑、李商隱的駢文大抵屬於此類。寬鬆類雖多用對偶,注意音調和諧,但沒有嚴格的格律。張說、陸贄的駢文屬於這一類。還有許多散體文,駢偶句運用不多,但多用四字句,句式比較整齊,其通篇體式氣格,仍與駢體接近。這種散文體式,沿襲了魏晉南北朝散文的傳統,而為後來的古文家所鄙視。
除駢文外,唐代其他文體駢儷化程度也頗突出。唐時律賦流行,其格律之嚴,自不消說。詩歌雖古體、律體均頗發達,但比較起來,在社會上流行最廣,受各階層人士歡迎的還是律體詩。唐中後期至五代,最為風行的是白居易、元稹的律體詩。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不少篇章也多用駢句,有的甚至大量運用駢句,如《紅線傳》和裴?《傳奇》中的不少篇章。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均是散體,很少用駢句。唐代小說多用駢句,與四六文、律賦、長篇律詩的流行,說明唐代各體文學作品的駢儷化程度較之魏晉南北朝又有所發展。
盛唐中唐時代,出現了蕭穎士、李華等古文家,但影響不大。直至韓愈、柳宗元出來,不但古文寫得好,而且廣事宣傳,招收門徒,一時聲勢頗盛;但為時不長,至晚唐五代又趨衰落。究其原因,一是數百年來人們習慣於整齊和諧的駢文,對句式參差、不重聲律的古文看不慣。裴度就批評韓愈、李翱的古文為“磔裂章句,隳廢聲韻”(《寄李翱書》)。二是當時上述科舉考試製度等沒有變。三是韓愈古文有崇尚僻澀的一麵,其門徒又加發展,使人厭惡。韓愈、柳宗元文在五代讀者很少,直至宋初一些古文家對韓、柳文加以搜集、刊刻、宣傳,始廣為人知。北宋古文家歐陽修、蘇軾等為文務求平易流暢,克服了唐代古文的缺點。北宋中期,進士科考試罷詩賦,改用經義、策、論等散體文。這些因素終於使北宋古文運動獲得成功,取代了駢文長期占優勢的局麵。
唐代駢體文學雖然昌盛,但四六文、律賦、長律格律過嚴,往往堆砌駢句、辭藻、聲韻,顯得呆板而缺乏藝術生趣,因此佳作很少。後代廣大讀者所喜愛的,還是其時的古文、古體詩和四句、八句的短篇律詩。曆史的考驗與選擇是嚴峻的。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