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簡稱漢魏六朝)是駢文昌盛時期。唐宋時代,湧現了以八大家為代表的一批古文家,出來反對駢文,經過長期努力,終於取代了駢文長期統治文壇的地位。唐宋古文不但對漢魏六朝的散體文多所吸取,對該時期的駢文也有所吸取,不是一概排斥與摒棄。
先秦散文大抵包含在著作中間,曆史散文、諸子散文分別見於史書、子書。漢代除詩、賦外,散文單篇作品逐步增加。漢末建安以後,文學進一步發展,散文的數量繁富,體式也多。南朝蕭統編《文選》,文章體裁有30餘種;《文心雕龍》的文章分體大致相仿。各種體裁是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而確定的,它們具有不同的風格和寫作規格。這種不同的體裁與寫作規格要求大體上為唐宋散文所承襲。唐宋古文反對駢文,主要是反對工整的對偶、華美的辭藻、嚴格的聲律與典故繁多等修辭手段,而在體裁、題材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麵,仍有不同程度的吸取與改造。下麵試從論說、記敘、抒情三大類文章略作舉例說明。
先說論說文。先秦論說文,大抵包含在諸子、曆史著作中,漢、魏、晉時代,單篇論文逐步增多,見於《文選》所選者,即有東方朔、班彪、嵇康等十來人的作品。唐宋古文繼承這一傳統,論文多為單篇。其中也有一部分性質相近的文章合為一組,另有總題目,如蘇洵的《權書》、蘇軾的《誌林》;可說是納入文集的小型著作。(唐以來常有此種現象)從題材內容看,韓愈的《原道》受《淮南子?原道訓》、《文心雕龍?原道》的啟發,雖然三篇所論“道”的內涵有區別,但都是討論事物的根本問題。柳宗元的《封建論》指陳辨析封建與郡縣製的利弊得失,則是承襲魏曹?《六代論》、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所討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再從藝術表現看,漢魏以至南朝論文,多鋪陳描寫,顯得形象鮮明,文辭富美。唐宋古文雖化駢為散,但也注意鋪陳,如韓愈《原道》寫古之聖人如何教化管理民眾一段,論述具體,多用排比句,讀來形象鮮明,虎虎有生氣。其《原毀》寫古之君子如何對己對人,也注意鋪陳描寫。《原道》、《原毀》兩文,在韓愈論文中顯得格外具體生動,在藝術上實受前代論文的啟發與影響。柳宗元的《封建論》也有類此現象。
論文中有一類專門評論曆史人物與事件的史論。《文選》設有史論一類,取自《漢書》、《後漢書》、《宋書》等著作。歐陽修《新五代史》傳記前後的一些緒論,文筆很好,如《宦者傳論》、《伶官傳序》等,夾敘夾議,飽含感情,文辭搖曳多姿,在藝術上受到《史記》與《後漢書》緒論(後者為駢文)的影響。唐宋古文中還有一部分單獨成篇的史論,蘇軾之作為多,如《荀卿論》、《留侯論》等。這類史論漢末魏晉時代已出現,如孔融《周武王漢高祖論》、曹植《周成漢昭論》、夏侯玄《樂毅論》等,可見古文中此類史論體製,實淵源於漢魏之際。
次說記敘文。唐宋古文的傳狀一類,主要受《史記》、《漢書》等史書影響。此外尚有一些單篇,不寫曆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寫小人物,如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蘇軾《方山子傳》等,其題材除受《史記》的《滑稽列傳》、《貨殖列傳》等影響外,當還受漢魏六朝雜傳的啟發。《隋書?經籍誌》史部有“雜傳”一類,收書達200多部,記述對象相當廣泛,有地方賢士、高士逸民、孝子、童子、列女、僧道、神仙等。除專書外,尚有單篇的個人傳記,如《東方朔傳》。上述《圬者王承福傳》等文,在體製上當受此類雜傳影響。紀念死者的碑文,在駢文盛行時代,其敘人記事部分也常用駢體。如擅長碑文的東漢蔡邕,常以淵雅的駢語概述死者德業,雖有駢文文辭之美,但死者的形象卻不突出。唐宋的碑文、墓誌銘在這方麵化駢為散,以《史》、《漢》筆法寫人寫事,因而產生不少寫人栩栩如生的佳作,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歐陽修《隴岡阡表》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