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韓愈古文句式與唐代一般散體文不同(1 / 1)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昌盛,在文壇占據統治地位。當時一般的散體文,雖不注重駢偶、聲律,但因受駢文文體影響,也多四言句,句式比較整齊,氣格接近駢文。如《水經注》、《洛陽伽藍記》文體均屬此類。唐代散體文仍然如此。一些古文運動的先驅者雖倡言複古,但句式仍往往比較整齊。直到韓愈出來提倡古文,注意把句式寫得參差不齊,自由流動,顯示出引人注目的特色。(韓愈受辭賦體影響較深的一部分散文句式仍較整齊)這種著力創作句式參差不齊的文章,當時裴度即表示不滿,曾批評李翱的古文“磔裂章句、隳廢聲韻”(《寄李翱書》),意思是古文破壞了駢文和駢化了的散文句子整齊、聲韻和諧的傳統。韓愈以後,古文家對這種駢化的散文往往加以反對和指責。北宋古文家歐陽修、宋祁纂成《新唐書》,曾公亮在《進唐書表》中批評《舊唐書》的文體說:“衰世之士,氣力卑弱,言淺意陋,不足以起其文。”按《舊唐書》編成於五代後晉,當時還是盛行駢體。《舊唐書》各傳末尾的史臣評語,為工整的駢文,其他敘述性文字,則大抵為句式比較工整、多四言句的散文,即唐五代流行的散文文體。編纂《新唐書》的古文家對《舊唐書》文體很鄙薄,認為“氣力卑弱,言淺意陋”。(《舊唐書》撰成於後晉,其文字又多采錄唐史臣吳兢等的舊文,故《進唐書表》對《舊唐書》文體的指責,實際也是對唐代通行散文和駢文的批評。)

為了說明唐代流行的散文文體與古文文體的不同,這裏舉一例子作比較。《舊唐書?忠義傳》記張巡固守睢陽城,遣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援時曰:

時賀蘭進明以重兵守臨淮,巡遣帳下之士南霽雲夜縋出城,求援於進明。進明日與諸將張樂宴會,無出師意。霽雲泣告之曰:“本州強寇淩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觀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但睢陽既拔,即及臨淮,皮毛相依,理須援助。霽雲所以冒賊鋒刃,匍匐乞師,謂大夫深念危亡,言發響應,何謂宴安自處,殊無救恤之心?夫忠臣義士之所為,豈宜如此!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齧一指,留於大夫,示之以信,歸報本州。”

此段文字敘述比較繁詳,多四言句,即唐五代流行之散文文體。韓愈《張中丞傳後敘》記此事則曰:

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文字比較簡練,句子長短錯綜,顯示出所謂古文的特色。以後《新唐書?忠義傳》記此事曰:

巡複遣(霽雲)如臨淮告急,引精騎三十冒圍出,賊萬眾遮之,霽雲左右射,皆披靡。既見進明,進明曰:“睢陽存亡已決,兵出何益?”霽雲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請以死謝大夫。”……進明懼師出且見襲,又忌巡聲威,恐成功,初無出師意。又愛霽雲壯士,欲留之,為大饔,樂作。霽雲泣曰:“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咽。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因拔佩刀斷指,一座大驚,為出涕。

句子也參差不齊,和韓文風格接近。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