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風骨、建安風骨(1 / 1)

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涵義究竟指什麼,在前幾年的討論中,大家的意見十分分歧。經過討論,目下看法漸趨接近,大多數同誌認為它是指明朗剛健的文風。我也持這種看法。

《文心雕龍》的《風骨》是論述風骨問題最具體係統、也是最重要的專篇,討論風骨,應以該篇為主要依據。《風骨》有曰:“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明確指出風骨是指清明剛健的文風。該篇又曰:“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於風者,述情必顯。”則又具體指出,風指思想感情表現得鮮明顯豁,骨指運用文辭精要勁健。南朝齊梁時代,駢體文學昌盛,許多作者追求文辭綺麗繁富,使作品語言麗而無力,思想感情為麗藻所掩蓋,表現得不明朗,因而劉勰大力提倡風骨,企圖挽救時弊。

在討論中,有不少同誌認為風骨內涵包含了美好進步的思想內容。這種誤解大抵源於《風骨》篇某些詞句涵義不甚清楚。《風骨》曰:“《詩》總六義,風居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說《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中風居首位,是作品感化人們的根源,涉及思想內容。實際這裏“化感”是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下文談到司馬相如描寫遊仙的《大人賦》,漢武帝讀了飄飄然有淩雲之感,正是講的藝術感染力。劉勰喜歡援引儒家經典作立論根據,此處以《詩經》之風體與風骨之風比附說明,亦是一例。《風骨》又曰:“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這裏說無骨的作品思想貧瘠,文辭肥大,又涉及思想內容。實際這裏“瘠義肥辭”是偏義複辭一類,意在講肥辭,瘠義是陪襯。這是駢文多四字句所形成的。《風骨》又曰:“昔潘勖錫魏,思摹經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論者據此認為潘勖《冊魏公九錫文》文骨峻健,是由於潘文思想內容模仿經典。實際此處“思”字指作文時的運思、構思。潘勖此文代漢獻帝立言冊封曹操,文辭竭力模仿《尚書》典誥之體,此點清代學者何焯等已加指出。《文心雕龍》(包括《風骨》)全書用工致的駢文寫成,詞語求變換,句式求勻稱,加上劉勰喜比附儒家經典立論,因而在表達上易使人發生誤會。但隻要我們抓住關鍵,全麵考察,不執著於少數語句作機械理解,是不難對風骨涵義獲得準確認識的。

建安風骨指建安詩歌具有明朗剛健的風貌。漢末建安時代,文人五言詩趨於繁榮,其時詩歌因受漢樂府古辭(中多民歌)與無名氏“古詩”影響,富有清新剛健的風貌。鍾嶸《詩品序》盛讚“建安風力(即風骨)”,讚美曹植詩“骨氣(即風骨)奇高”,讚美劉楨詩“貞骨淩霜,高風跨俗”,曹、劉是建安的代表詩人。其後盛唐時代,不少詩人為了改革齊梁以至初唐的綺靡柔弱詩風,大力提倡並追蹤建安風骨,取得了很大業績。

現代有些研究者認為,建安風骨的主要內容,包括該時那些著重表現社會動亂、人民苦難的詩,如曹操《薤露行》、《蒿裏行》,王粲《七哀詩》,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駕出北郭門行》,曹植《送應氏》等。這是一種誤解。《詩品》列曹操、阮?於下品,陳琳不加品評。曹植、王粲雖列上品,但僅僅提到王粲的《七哀詩》(那是因詩中“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被傳誦的名句表現了作者眷戀故國之情)。如果說上述那些詩篇代表了建安風骨,那《詩品》的評價難以理解。《文心雕龍?明詩》指出,建安時曹丕、曹植與手下一詩人的作品,其內容主要是“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表現宴會、觀賞風景,表現知遇之感等,也不是表現社會動亂與人民苦難。這類作品,《文選》公燕、贈答兩類詩中選錄較多,寫得也的確明朗剛健,具有風骨。

在闡述風骨、建安風骨涵義時所以產生上述誤解,看來跟建國後數十年來評價作品時強調政治標準第一不無關係。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