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文質、質文代變(1 / 1)

文、質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常見的一對詞語,用來評論作家、作品、時代文風,影響廣泛。文,指文采、文華。質有兩種意義,一指質體、質性,應用於文學,指內容;一指質樸,應用於文學,指詞語樸素,與文華相對待。古文論中運用文質一語,有時指內容形式,更多場合指文華與質樸,二者涵義不同,須注意區別。

孔子首先提出文質問題。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孔子原意是就人們在言行中掌握禮儀節文的文化修養而言。他認為,一個人如果過於質樸缺少文化修養,便顯得村野;反之,過於講究繁文縟禮,就又像掌管禮儀與文書資料的史官那樣煩瑣了。他主張文質彬彬,要求文飾與質樸二者結合得好。後人把孔子的話廣泛應用於文學批評,並把文質彬彬作為創作的理想境界。

漢代王充論文學,談到的質常指思想內容。但魏晉以來的文論中提到文質,大多數是指文華與質樸,是從作品的風貌立論。如鍾嶸《詩品》評曹植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此處骨氣即風骨,風骨指明朗剛健的風貌,偏近質樸;詞采華茂則偏於文華。曹植詩二者兼備,所以被譽為“體被文質”,即具有文質彬彬之美。鍾嶸對曹植評價極高,譽為詩中之聖人,即因其詩最充分地體現了文質彬彬的理想。鍾嶸《詩品序》提出作詩應“幹之以風力(即風骨),潤之以丹采”,即以明朗剛健的風骨為基幹,再以美麗的文采加以潤色,這可說是文質彬彬要求的具體化。同時《文心雕龍?風骨》也主張采(文采)應與風骨結合。齊梁時期文風偏於藻麗,文有餘而質不足,因此劉勰、鍾嶸兩人均提倡風骨,企圖以風骨調劑文采,達到文質彬彬,挽救時弊。鍾嶸評建安詩人,對長於風骨的劉楨,在讚譽後惋惜“雕潤恨少”,即文采稍欠;對王粲又恨其“文秀而質羸”,文采秀美而質樸剛健不足。從文質彬彬的要求看,劉、王兩人成就雖高(均列上品),但總體水平遜於“體被文質”的曹植。

劉勰更用質文變化的理論來解釋文學的曆史發展。《文心雕龍?時序》曰:“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文風有時趨質,有時趨文。《文心雕龍?通變》更指出:自上古至夏代文章偏於質;商周文章(主要為《五經》)麗而雅,文質兼備;楚漢以後文章偏於文,以迄南朝劉宋初年,文風因偏於太文而訛濫,缺少風骨。因此劉勰大力提倡宗經,主張以經書麗而雅的文風來補救,這樣能做到“斟酌乎質文之間”,即文質彬彬。後代批評者也常有以質文變化來評論文學發展的言論。如唐代盧藏用評陳子昂詩曾曰:“陳拾遺橫製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李陽冰《草堂集序》引)這是讚美陳子昂以質樸剛健的詩歌使靡麗的初唐詩風起了變化。明代胡應麟評周、漢魏六朝詩曰:“文質彬彬、周也。兩漢以質勝,六朝以文勝。”(《詩藪》內編卷一)

中國古代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詩文被奉為文學作品的正統體裁,其藝術特點常首先體現在詞句的或文或質方麵,講究人物描寫與故事情節的小說、戲曲不受重視。因此,文質及其變化情況,成為批評家衡量作品特色及其變化的一項重要標準。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