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李白為什麼景仰謝?(2 / 2)

再談第二個問題。

我們考察李白的詩作,發現建安以後的詩人如阮籍、左思、謝靈運、鮑照都給李白以頗大影響,有的不在謝?之下,為什麼李白詩中對謝?突出地表示景仰呢?大概李白詩中直接提到過去詩人的名姓及其佳句的,都是山水寫景詩一類。他在遊覽登臨時,或目擊前人古跡(如宣州謝?樓),或背誦古人佳句(如謝?的“澄江靜如練”),很自然地就形諸吟詠。至於其他題材的詩篇,就很少這種情況。他的詩中提到二謝(謝靈運、謝?)的地方最多,就是這個緣故。

李白的《古風》有59首,內容現實性較強。其中一部分托遊仙以詠懷,假史事以鞭撻當前的黑暗現實,深受阮籍《詠懷詩》、左思《詠史詩》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都在主題題材的選擇、結構的安排、語句的熔鑄等方麵表現出來,一般都不直接提到阮、左的名姓和原句。李白受鮑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的不少氣勢奔放、語言流暢的七言歌行是在鮑照樂府歌行《擬行路難》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此點前人早已認識到。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有“俊逸鮑參軍”之句,又在《蘇端薛複筵簡薛華醉歌》中說:“近來海內為長句(指七言歌行),汝(指薛華)與山東李白好。何劉沈謝力未工,才兼鮑照愁絕倒。”李白的這部分七言歌行是李白全部創作中的一個突出部分;可以說,鮑照對李白的影響決不在謝?之下。但李白接受鮑照的影響,也都表現在詩歌主題題材的選擇、結構安排、語句熔鑄等方麵,難得直接提出鮑照的名字而加以讚美。李白詩中提到鮑照名字的次數較少,曾雲:“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遊。峨眉史懷一,獨映陳公(子昂)出。卓絕二道人,結交鳳與麟。”(《贈僧行融》)比鮑照為鳳與麟,估價是極高的。

我以為,李白在詩篇中屢屢對謝?表示出高度的景仰之情,一方麵固然是由於謝?的詩寫得好,特別是他的山水寫景詩風格清新,語言精練,給李白以很大的啟發。但另一方麵,由於李白本人也喜歡遊山玩水,他所常到的金陵、宣城兩地,又跟謝?的活動和詩作關係密切(謝?曾為宣城太守),因此李白詩中就更多地提到謝?。其他詩人如阮籍、左思、鮑照在以上這方麵跟李白的聯係少,因此就很少在詩中直提他們的名字。這隻能說明李白尊敬謝?、受他的影響頗大,不能因此證明李白尊敬謝?並受其影響超過其他作家,至少可以說不超過鮑照。李白在《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說:“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要考慮到這句話是在宣州謝?樓說的,並不能說明李白對建安以後的作家首先推崇的隻是謝?。

以上算是把這兩個問題說過了。最後不禁還有一點感想。我們的古典文學理論批評遺產是很豐富的,但其中的不少部分,其表現形式常常是零碎片段、不成係統的,作者常常沒有想到要把自己的文學主張全麵地周到地表達出來,隻是因境觸緒而發,由於具體條件不同,意見常有偏至之處。特別是像李白這樣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一時興致所到,喜發豪言壯語,情況就更為複雜了。我們現在對這類比較零碎而不成係統的文學理論批評進行分析和估價,應該非常細致和謹慎,否則就容易犯“斷章取義”,偏而不全的毛病。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