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在工作中,這樣讚美恰到好處(3 / 3)

其四,稱讚不得誌的領導時,要把眼光放開放長。

有的領導不得誌是臨時的挫折,以後還有奮起的機會;有的領導失意原因和背景很深;還有的領導的確是扶不起的“阿鬥”,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眼光放開放長,這樣才能遊刃有餘地對其進行讚美和安慰。

服從是對領導最好的讚美但絕不能逆來順受善於稱讚領導的人,未必是那些喜歡說甜言蜜語的人,相反,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行動來貫徹領導的意誌、領導的權威。無疑,精明的領導最喜歡這樣的讚美,這樣的下屬也最受領導的青睞。

常言道:恭敬不如從命。謙恭地敬重領導,不如順從領導的意誌和命令。對高明的讚美者而言,服從是金。這一點,是由領導與下屬的特殊關係決定的。

每個領導都喜歡聽讚美的話,就連包拯也喜歡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但善於用語言來讚美領導的人,卻未必是領導最喜歡的下屬,也未必能得到領導的信任和賞識。有些人很在意平時對領導說恭維的話,但關鍵時候卻又頂撞領導,不同意領導的決策,不服從領導的命令。這是一種最不合時宜的做法。

不服從領導,就是不尊重領導。中國人比較講究實際,一個說得天花亂墜、幹起來什麼都不行的人,很容易受到人們的歧視。領導是工作上的權威,很重視自身威信,下屬的讚揚無疑是對領導威信的維護和尊重,但言行不一、不服從領導,實際上就是無視領導的權威,損害領導的尊嚴。

善於稱讚領導的人,未必是那些喜歡說甜言蜜語的人,相反,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行動來貫徹領導的意誌、領導的權威。無疑,精明的領導最喜歡這樣的讚美,這樣的下屬也最受領導的青睞。

劉秀登基稱帝後,南方郾王尹尊等將領拒不投降,成為劉秀的心病。劉秀決定滅掉他們,完成統一大業。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諸大臣時,大臣們紛紛稱讚劉秀“居廟堂之高而思其遠”的心意,劉秀也越發感到統一的必要。

但當他召集眾將商討對策時,誰都不願去,誰也不願拿主意。劉秀感到很喪氣,最後以木簡敲著地問道:“郾勢力最強,宛居其次,誰能前去征討?”

此時賈複應道:“請讓為臣征伐郾王!”

劉秀一聽,開懷笑道:“有執金吾賈複進擊郾王,我還有什麼擔心的。”

後來評功論賞時,賈複還是一聲不吭,但劉秀卻說:“賈複的功勞,我自己是一清二楚的。”賈複不是個善於逢場作戲、溜須拍馬的人,他的行為無疑就是對劉秀決策的最大支持和讚同。

當然,服從領導並不是要求盲目服從,凡是領導說的都要聽從,凡是領導決定的都要遵從。盲目服從隻是對領導的一時恭維,但從長遠和結果看,如果服從的是錯誤的決策或命令,可能會害人害己。

李斯就是個死心塌地跟秦始皇走的人,他對秦始皇逆來順受、言聽計從。秦始皇是個魚肉百姓的昏君,大興土木。為行建功立業之實,他決定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宮,南修五嶺,北築長城,群臣聽說後,喧嘩不止,勸諫者頗眾,秦王很不高興。

此時,李斯卻稱讚秦始皇的計劃,說:“陛下深謀遠慮,此數舉措置得宜,導萬民於千百世之鴻利。目下諸多困境,可致後世無窮之基業,奈何著眼於近途,而遺千古之功。”秦始皇聽完很高興,自覺沒有看錯人,認為李斯的確是個人才。

李斯見秦始皇龍顏大悅,更是明目張膽地大肆吹噓:“今陛下動眾興工,聖王之舉也,奈何言之湧湧,盡阻基業之創就,臣不知何由至此?”

秦始皇高興地說:“丞相所言極是,朕意已決,眾卿無需贅言。”

自此,秦始皇把李斯視為知己。

李斯在大興土木方麵盲目信從秦始皇,並為之歌功頌德,僅僅為一人著想,卻害苦了天下老百姓,助長了秦朝的苛政,不僅激怒了民眾,而且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潰。

聰明的下屬既尊重領導的決策和命令,又能有分辨地執行領導的決定,隻要事情解決得完滿,自然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