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唐太宗讚揚魏征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以你這樣的良臣為鏡,也就不糊塗,少做錯事了。”
在唐太宗的讚揚和鼓勵之下,魏征至誠奉國,竭盡所能,知無不言,先後共陳言進諫二百多件事。
後來,魏征怕僅憑進諫參政議政招來事端,想借目疾為由辭職修養。
唐太宗為挽留這位千載難逢的良臣,極力讚揚了魏征的敢於進諫,表達了自己的賞識之情。他說道:“您沒見山中的金礦石嗎?當它為礦石時,一點也不珍貴。隻有被能工巧匠冶煉成器物後,才被人視為珍寶。我就好比金礦石,把您當作能工巧匠。您雖有眼疾,但並未衰老,怎麼能提出辭職呢?”
魏征見唐太宗如此誠懇,也就鐵了心跟著唐太宗幹一輩子了。
有些下屬長期受領導的忽視,領導既不批評他也不表揚他,時間長了,下屬心裏肯定會嘀咕:領導怎麼從不表揚我,是對我有偏見,還是妒忌我的成就?於是,他們在同領導相處時,就會不冷不熱,注意保持距離,沒有什麼友誼和感情可言,最終形成隔閡。
領導的讚揚不僅表明了領導對下屬的肯定和賞識,還表明領導很關注下屬的工作,對他的一言一行都很關心。
有人受到讚美後,常常高興地對朋友講:“瞧我們的頭兒,既關心我又賞識我,我做的那件連自己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事,也被他大大誇獎了一番。跟著他幹氣兒順。”
如果上下級都有這麼好的感覺,就不會有什麼隔閡了,就會團結一致,把工作搞好。
讚美下屬放下“架子”才能取得成效平易近人是“架子”的克星,也是下屬希望上司具有的一種素質。
領導作為上司、老板,很容易產生官僚習氣,即通常所說的“拿架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架子”產生反感。
端著“架子”的領導,總認為自己就是權威,根本不會對下屬的優點和成績做出無私的、客觀的評價,甚至不願接受下屬超越自己的現實。在下屬看來,一位領導端著“架子”對自己的稱讚,隻能視為一種可憐的施舍或恩賜。因而,聰明的領導會把自己職位上的優勢最大限度地隱藏起來,放下“架子”,明察秋毫。
秦昭王是位禮賢下士的君主。有一次,秦昭王把範雎請到宮中請教道:“寡人早該親自接受您的教導了,正好趕上匈奴義渠的急事。寡人從早到晚忙著向太後請示對策。現在事情處理完了,才得以麵聆教誨。我昏昧愚鈍,所以敬以賓主之禮,恭請賜教。”
秦昭王態度很謙虛,求賢若渴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範雎卻一再辭讓,秦昭王感覺自己的謙虛還不夠,就屏退了左右臣仆,隻剩下他與範雎,長跪道:“先生賜教寡人什麼呢?”
當時,長跪是一種很重的禮節,君主對臣屬長跪更是罕見之至。這既表現出秦昭王對範雎才能的仰慕之情,又表露了他在臣屬才幹麵前的虛懷若穀。也正因為此,範雎忠心耿耿,敢於進諫,為秦國的興盛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易近人是“架子”的克星,也是下屬希望上司具有的一種素質。
一位副主任經常和下屬在一起“開拖拉機”(一種牌的玩法)。在此過程中,大家無話不談,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充分暴露。大家在娛樂中相互了解,相互溝通。他不僅是下屬工作上的領導和權威,而且成了其生活上的朋友和夥伴。
有一次,王某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這位副主任拍拍王某的肩膀,笑著說:“你小子長一個這麼聰明的腦袋,‘拖拉機’開得頂呱呱,工作也如此了得!”
還有一次,小劉在工作會議上獻一妙計,副主任立刻眉開眼笑,當眾誇獎道:“別看小劉平時細言慢語,但愛讀書,善思考,滿腹經綸,碰到困難能拿出錦囊妙計。他今天提供的這一思路,給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對我們這一階段的工作意義重大。大家都應像小劉那樣,注意讀書、學習,蜂采百花方成蜜嘛。”
這位領導就是因為善於放下“架子”,忘記“架子”,下屬與他交往時才會感到親切、自然。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位領導正是掌握了開啟各位下屬內心之鎖的鑰匙,他的稱讚才能真正使下屬感覺到領導鼓勵的力量,既不會認為他粗俗,更不會想他虛偽。
放下“架子”稱讚下屬,還體現在對下屬的體貼、關懷中。
一位餐廳的服務員小姐利索地完成了上菜工作,客人很滿意。最後上西瓜時,腳下一滑,連人帶盤子摔在地上。此時,值班經理走過來,扶起這位嚇壞了的小姐,親切地說:“今天客人多,你累壞了。前麵的菜上得很順利,快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