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坦然麵對上司稱讚也要不卑不亢(3 / 3)

說完後,經理從容地給這一批客人上完西瓜,然後,拿起掃帚把西瓜、盤子碎片清掃幹淨,並向客人們致歉。服務小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客人們為之鼓掌喝彩。

可以說,這位經理在特殊情況下的一句平淡稱讚之詞,在那位服務員心中遠遠勝過所有的獎金。這位服務員在以後的工作中定會更加兢兢業業、愛崗如家,這正是稱讚的目的之所在。

有事實根據的讚美才能使大家心服口服作為一位領導,一定掌握“躬”、“恒”、“明”的原則。“躬”就是對所稱讚的事情要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是切切實實的調查所得;“恒”就是要對下屬的工作和成績進行持久的考察,使自己的評價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不能被一葉障目,更不可憑一時所見妄發稱讚;“明”就是要對每一位下屬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確給每個人定位,以此論功行賞。

領導對下屬的稱讚,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和認可,是調節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但領導首先要明辨是非,分辨良莠,將自己的稱讚建立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這樣,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覺效仿,使上下級之間關係和諧,整個團隊團結向上。

當然,現實生活中也不乏不能明察秋毫、僅依經驗隨意稱讚的領導。在這一方麵,一位副處長就做得很不好。

小李和小王都是處裏新來的同誌。小李比較機靈,初來乍到表現積極,早上堅持提前半小時到單位,打開水、掃地等活搶著幹。副處長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常常把表揚掛在嘴上。時間不長,小李滿足後就沒有恒心了,不再提前上班,反而常常遲到。

小王則後來居上,打開水、掃地都悄悄兒幹。但副處長卻不知道辦公室早已進行了“改旗易幟運動”,仍在一次會議上說:“小李同誌到處裏以來,工作認真積極,打開水、掃地等活幹得最多,應該提出表揚。”

言畢,小李頓時臉紅,小王心裏也蕩起一陣微瀾。會後連續一星期,開水沒人打了,地也沒人掃了。小王決定以自己的暫時“罷工”向副處長證明點什麼。這位副處長終於沉不住氣了,問處裏其他同誌,這才恍然大悟。

這位領導不能根據事實對下屬提出適當的稱讚,隻是根據以往經驗主觀推斷,結果使稱讚這一“潤滑劑”變成了同事之間矛盾的“催化劑”,不僅傷害了下屬的感情,影響了其工作情緒,更損害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對一位領導來說,要做到切實以事實為依據論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不管是誰,隻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工作,哪怕僅僅提供了一條有創意的思路,都應該受到表揚。也就是說,領導一定要堅持讚賞的無私性,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稱讚的效力。

唐太宗李世民對論功行賞尤為謹慎。李世民在天下初定論功行賞時,把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排在第一。唐太宗對有功之臣說:“朕裁定你們的功績,量定封邑,恐怕並不完全得當,請你們各自申言自己的意見。”

唐太宗的叔父淮安王神通說:“你起義之初,我就率兵首先來響應了。而今房玄齡、杜如晦一班舞文弄墨之人,反而功居第一,我實在不服。”

唐太宗深明每位大臣的曆史和功績,數落道:“起義之初,人人都有響應之心,叔父雖然率兵趕來,但並未親自率兵殺敵破陣。中原未定時,曾委您親自督兵出征,但竇建德一向南衝突,您就全軍覆沒,到劉黑闥作亂時,您也望風而逃。現在論功行賞,房玄齡等五人都有運籌帷幄、奠定社稷的功勞。漢初的蕭何盡管沒有汗馬之勞,但他指揮大軍、料敵如神,因而位居第一。叔父雖是國家宗室王親,但並不能夠因為私親故情而與功臣享受同等封賞。”

唐太宗的一席話,可謂賞賜嚴明,毫不偏袒私親。

正是因他不為私情所左右,以公正的態度、坦蕩的襟懷來評介諸臣的功績,才擺出了擲地有聲的事實論據,使眾大臣心悅誠服。在此之前,將軍丘師利等人都自恃有功,對唐太宗的稱讚和封賞不服,有的更是擼袖摩拳,指天畫地。但聽到唐太宗的公正評論後,紛紛息怒,自愧不如,叩頭跪謝道:“皇上以公道論功行賞,不庇私親,我們還有什麼可說的。”

試想一下,如果太宗為私親所難,那將使朝廷大亂,說不定在新朝初開之時,就埋藏下了迅即滅亡的種子,更不會有流傳千古的開明美譽。

作為一位領導,一定掌握“躬”、“恒”、“明”的原則。“躬”就是對所稱讚的事情要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是切切實實的調查所得;“恒”就是要對下屬的工作和成績進行持久的考察,使自己的評價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不能被一葉障目,更不可憑一時所見妄發稱讚;“明”就是要對每一位下屬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確給每個人定位,以此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