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讚美教師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你可以稱讚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為無數的人解除了病痛,醫德高尚;你可以讚美警察見義勇為,不怕犧性,為了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兢兢業業,成為人民的守護神;你還可以稱讚工人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等。
總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能發掘某一行業的特點及優勢,你大可以毫不吝嗇地予以讚美。一般說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職業受到尊重,自己為社會所作的貢獻得到公眾的認可。可見,對陌生人職業的讚美,是對一種心理需要的滿足。
用讚美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證明:當一個人很有興致地談他的專長、他所取得的成績,或他所開展的某項業務的輝煌時,你可以適時地提出與之相關的需求,在這個時候,你被拒絕的可能性最小。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有求於人”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巧妙地運用讚美,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研究證明:當一個人很有興致地談他的專長、他所取得的成績,或他所開展的某項業務的輝煌時,你可以適時地提出與之相關的需求,在這個時候,你被拒絕的可能性最小。那麼,當你有求於人時,就需要運用讚美,營造一個合適的氛圍,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
某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周正,今年三十多歲了,和妻子兩地分居十多年了,錢花了很多,禮也送了不少,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妻子就是調不過來,這件事搞得周正精疲力竭,但又無可奈何。
這不,在他妻子調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某局局長又換了,新上任的李局長是外地人。周正聽說這位李局長能急人之所急,為群眾辦真事、實事,於是,他準備登門拜訪。一開始,他並沒有談自己此行的目的,而是對李局長進行讚美,說他做得比較突出的政績。李局長也很謙虛,說他隻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
到了這個關口上,周正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李局長,我也有點小事需要麻煩您。我和妻子已兩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沒有解決,本來不打算找了,聽大家都在說您的政績,心中仰慕,就來請您幫幫忙。”接著周正又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李局長讓他回去靜候佳音。果然沒過幾天,一紙調令到手,周正全家團聚。
在這個事例中,周正是有求於人的,他所求的也正是這位局長的分內之事。周正先對局長進行讚美,而後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局長在興頭上輕鬆地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說,在問題提出之前,讚美之辭是必不可少的。
張哲認識許多學術界的大師級的人物,還常常得到他們的指點。據張哲說,他們之間的相識也是讚美運用得法的結果。大師級的人物,拜訪者眾多自不必說,但有些人往往談不了幾句便無話可說,很快被“趕”了出來。
準備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的張哲,自然也很仰慕這些大師們,但他知道拜訪這些人不容易。所以,他在拜訪這些專家之前,先將這些人的專著或特長仔細研究一番,並寫下自己的心得。見麵之後,先讚揚其專著和學術成果,並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於他談的正是大師畢生致力的領域,自然也就能激起大師的興趣,並有共同話題。
在談話中,張哲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請求大師指點。在興奮之際,大師自然不吝賜教,於是張哲既達到了結交的目的,又增長了許多見識,可謂一舉兩得。
此例中,張哲就在有求於人時,巧妙地運用了讚語。自己所稱讚的正是對方引以為自豪並最感興趣的,此時,張哲的問題也就不成為問題了。
當然,上述兩個例子隻代表生活中的一個方麵,如果運用恰當,讚美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能行得通。
某印刷廠的職工李良下崗了,他參加的招聘會不少,但因其文化水平有限,都未能成功。這天,他又看到一個企業招聘工人,就決心去試一下。李良從側麵了解到,這家企業的總裁最初也當過印刷工人,他是憑借手中的幾百元起家的。
於是,李良在直接麵見總裁時說:“您好!我是一名印刷廠的下崗工人。我聽說過有關您白手起家的故事,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得像您一樣好,但沒有機會,不知您能否提供機會?”這位總裁欣然聘用了李良。
在這則事例中,李良並沒有用太多的語言,隻是一句“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得像您一樣好。”其潛台詞是,您做得真是棒極了,我很羨慕您,並隨之提出了要求:“不知您能否提供機會?”這樣,很容易使總裁想到自己創業時的艱難、求職時的艱辛。於是,李良那短短的幾句話,既讓總裁需要讚美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發了其同情心,因此,李良如願以償地獲得了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