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已故象棋大師朱劍秋先生
一
我一寫下這個題目,就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我麵前出現了他,《鬼手百局》的作者,有“象棋大師”稱號的,即擁有“象棋大師”這個國家級專門職稱的,已故專業棋手,朱劍秋。
他坐在他那間十平方米的夾板房中。他正在寫著他的那本棋譜——《鬼手百局》。我去看望他。我們對坐在他的那張八仙桌兩側。桌上一如既往地擺著一盤棋,還有文稿。
他那年大約七十四五。因為過瘦,他顯得比實際年齡要老。他的臉麵雖然白淨,但溝壑赫然,橫向的在額頭,縱向的在兩頰,嘴角被這些深深的皺紋牽拉得鬆鬆地垂了下來。他的脖子飽綻著幾根粗筋,令我想起爛尾工地裏聳立著的水泥立柱。他的蒙著白翳的兩顆眼珠,被包裹在糜紅潮濕的眼眶裏。
“鬼手,是我們象棋術上的一個專用名稱,”他向我解釋道,“詭異,奇譎,攻時出其不意,守則難以預料,一招出手,便通盤彌漫鬼氣……”
“常常因此而造成千年難解之殘局。”我說。
“唉——”他長長地歎了口氣,紅紅的眼眶裏灰白的瞳仁悲哀地對住了我,同時搖著頭,“又來胡說。鬼手是鬼手,殘局是殘局,鬼手是招數,殘局是結果,兩者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我早就說你永不會成為真正的棋手。你不動腦筋……”
他一搖頭,兩頰就淒涼地微微晃動,筋骨突現的脖子顯得格外地細弱了。
我連忙給他的茶杯續上熱水,以此打斷他的話頭。
“這是我剛從杭州龍井村買來的雨前獅峰,泡出第二道來,才香呢!”我說。
除了棋,他隻有另一宗嗜好,那就是茶,好茶。
他啜了一口茶,點點頭,隻是不再理我,顧自擺開了棋局。
他住在我們全樓結構最差的三層夾板房內。
麵積約有十二三平方。左鄰是我家,前廂房,麵臨山東路;右鄰是後廂房,窗下是弄堂,叫永樂裏,“文革”期間改稱過“永鬥裏”,現在自然又改回來了,一度住過母子倆,姓吳,後來則住進了小夫妻倆,男的外號叫“黃牛”。朱大師住的,夾於兩個廂房之間,原先一定隻是走道,以後房東為了擴大住房率而開發,用一層薄薄的木板圍住,幾乎是全封閉式的,所以稱之為“夾板房”。隻有一個窗,是天窗,即上海人所謂的“老虎窗”。
我為他打開了老虎窗。那窗用一根粗粗的麻繩拴住,往下一拉,開了,係到夾板牆上的一個大釘子上,就算是固定住了。關窗更簡單:鬆開繩扣,“啪”的一下窗就彈回去了,全自動。
開窗是因為房內的空氣實在太渾濁了。一隻煤餅爐在屋子中央。那是朱老先生最重要的生活用品:燒水,煮飯,取暖。爐子的水開了,我為他灌滿了熱水瓶。他從棋盤上抬起頭來說,把旁邊的鍋坐上去吧,黃牛今天給我買了兩塊大排骨,燉一燉,中午吃湯麵,晚上他來幫我燒糖醋大排。我看見了地上的淘籮裏果真有洗淨了的雞毛菜,還有一把很新鮮的切麵,用報紙卷著的。為了燉排骨湯,我往爐上壓下了一個新煤餅,刺鼻的一氧化碳立即騰彌開來。我不能不拉開那天窗了。
“冷,”他卻說,“別開窗。”
他穿著棉衣、棉褲,還有棉鞋。因為有點髒而顯得很有點舊。煤餅爐透出的熱擋不住天窗往下擲下的寒。況且他要在窗下的八仙桌上擺棋,要寫他的《鬼手百局》。
我記得那次去探訪他,是一九八五年的初春,春寒料峭。
他的《鬼手百局》,剛開筆不久。
八年後,《鬼手百局》完稿,收錄並點評分析了象棋大師朱劍秋鏖戰棋壇數十年收集積累而得的,或是他自己使用過的,或是棋壇曾經出現過的,以“鬼手”之術或反敗為勝,或逼平敵方,或造成不解殘局的,奇譎瑰麗、耐人尋味、“鬼氣衝天”的棋譜凡一百局,全書字數約三十萬。
未及一年,公元一九九四年隆冬,朱劍秋謝世。
《新民晚報》“文化版”曾刊有一條消息雲:
“我國最年長的象棋大師朱劍秋日前因病搶救無效而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朱劍秋生前曾為黃浦區政協委員、上海市體委象棋隊副隊長、上海少年宮象棋班指導教師,著有《殘局解析百篇》、《棋壇揚州”三劍客“傳略》等書。”
沒有提及《鬼手百局》。因為沒有出版。
二
朱先生是我娘家的鄰居。
娘家所在的弄堂——即我適才說過的“永樂裏”,地處黃浦區中心地段。往北數十米為南京路,往南不遠即延安路,還有豫園。東邊不到一站地就是黃浦江的外灘,西部為人民廣場,過去叫跑馬廳。吃穿住行樣樣方便。人口密集度極高,如今的說法是人氣很足。很足的人氣聚集於一幢幢一排排低矮簡陋的小樓和一個個狹窄幽暗的門洞裏,基本的結構元素是弄堂。每個門號裏都窩著好幾戶人家,多則七八家,少的也有四五家。比如我家所在的214號,那時底層是個印刷車間,上麵兩層,就住了大大小小五戶,三樓便是我家、朱先生,還有先為吳家母子,後為“黃牛”夫婦倆及其兒子。連樓道,統共七十平方米吧,三戶,人口過十——在那時,還算是很寬敞的了。
永樂裏兩邊的房屋,東側是被視作“上海典範民居”的石庫門建築,西側卻因為門麵對著山東路,屬於那種底層經商、上兩層住人家的“商住兩用房”。兩排都是三層樓。“典範民居”石庫門有個小天井,雖然搭了披間,堆了雜物,懸垂著尿布被單,但多少還有點光亮和回旋餘地,而另一邊的“商住兩用”,卻就更加地陰暗和逼仄了。底層商家在山東路上開了店,而上層住家的門洞,則一溜地開在了弄堂裏。進門便如進洞,一片漆黑。若不開了燈,陌生人休想摸著樓梯,感覺倒是與遲進大光明電影院的影廳無異。
弄堂是老而又老的了。從我十來歲時這兩排房就總是修,總是修。小修時一個門洞一個門洞地敲打,弄堂口總有人在攪拌紙筋石灰,黃白色的水一攤一攤地溢出來,沾上我們的鞋,帶上我們的樓梯,讓我們回家後挨罵;到大修時,弄堂兩邊都搭起腳手架,碗口粗的毛竹,用青黃色的竹蔑綁住,遮天蔽日地令弄堂終日昏昏然,可那時就是我們的節日了。我們會歡天喜地地玩捉迷藏,在毛竹間魚一般地竄,決心身為“強盜”而決不讓“官兵”捉住。女孩子跳橡皮筋可以不用輪著舉起皮筋,兩根毛竹間每個人可以盡情地躍個痛快。更多的活動是撿起一根稻草繩,比我們的辮子還粗的,兩端係於一根橫著的粗竹上,彎彎地垂下的繩,就成了我們最愜意的秋千了。
十三四歲那年,我抱了小我整十歲的小弟阿毛下樓去玩。我撿了繩,做了秋千,把滿心歡喜的阿毛放上去,教他兩手抓住兩邊,然後推動了他。他晃悠著,格格地笑,然後突然一下鬆了手。我撲上去沒有抓住,他仰麵跌到了地上。
地麵是石子,花崗岩。鋪就的路叫“彈格路”。阿毛的後腦勺摔在彈格路上。他嚎哭起來,腦後突起了一個包。因為地上有很多的垃圾,草繩篾片灰土之類的,所以沒出血。
我使勁地揉他腦後的包,力圖使它平複下去,同時諄諄教導反複叮嚀兼之作出種種允諾道:回家不要告訴媽,姐姐以後再抱你到弄堂裏玩,還帶你去外灘看大輪船,還買糖給你吃,軟糖,奶油糖。
可以告訴哥哥嗎?阿毛抽噎著問。
不可以。
可以告訴朱伯伯嗎?
朱伯伯?朱伯伯是可以的。
朱劍秋未見得有太好的好脾氣,但是對孩子很耐心。
小弟阿毛幼時口齒不清,叫“伯伯”與叫“爸爸”渾如一體,朱先生對此十分滿意。阿毛會走路後總是鑽進他的夾板房,尤其是用餐時分。朱劍秋每每見到他,總從自己的飯碗裏挖出最精華的那部分來,諸如一片肥肉、一夾子蛋黃等等,填進他的嘴裏,直到有一次阿毛終於喉嚨裏卡上了一根魚刺被送進山東路南頭的仁濟醫院為止。
他有兩個女兒,但是都隨著朱師母住在揚州鄉下。他年青時也在揚州,不過是在城裏,當教師,教語文和曆史,鄉下的妻子女兒不跟隨他。日本人來了他就從揚州走了,一人闖上海,從此成為上海人。上海地方有成千上萬像他這樣的“單身漢”,並不是沒有家小,隻是家小都在老家而已。朱先生每回一次鄉下就見女兒們長高一截長大一圈,從小隻與親娘相依為命的女兒們也就不跟他太親。他更多的時間在我們山東路的永樂裏,每天跟我們這批拖了木拖板從一人寬的樓梯上奔上奔下的孩子們相處。他把他對孩子的喜愛給了我們。
曾經住過前廂房的吳家母子,後來我長大了才知道是一個老板養著的外室。那老板偶爾來看看,戴一頂銅盆帽,永不讓人看清臉麵,賊一樣地進出,我們被父母告訴道是在外地做生意的吳家伯伯,即吳家小哥哥的爹爹。吳家小哥哥剛搬來時才滿月,後來愈長愈可人,到五六歲時,秀秀氣氣地惹得一條弄堂的阿婆阿媽阿姨都愛他,他的口袋裏爆米花就從來都是不斷的。朱伯伯一度也格外地疼他,因為他小小年紀居然還可以與他對上幾弈,據他後來回憶說,這小子,下棋肯動腦筋,是個棋苗。於是,即便朱先生正在他的八仙桌上自己跟自己下棋——我現在明白那是在研究棋譜——我們都懂得這個時候是絕對不可以去煩他的,可是白白淨淨的吳小哥,卻可以進入他那夾板房並且站到八仙桌的一邊。
其時朱先生正與紅娣阿姨同居著。紅娣阿姨是在“大世界”裏跳舞的舞女,與同在“大世界”謀生的棋手朱先生相識並一定是相愛了,於是就進入了我們山東路,永樂裏,214號,三樓,夾板房。我記憶中的紅娣阿姨漂亮極了,好像是一張很飽滿的鵝蛋臉,雪白雪白的,人長得很高,腰肢細細的,走路扭扭擺擺,蛇一般。紅娣阿姨進駐本樓的時間好像不短。為寫這篇文章我特意打電話向已遷居浦東新區高層大樓的我家老母谘詢,老母很肯定地答複我道,四年,從解放前一年到解放後三年。老母關於弄堂生涯的記憶總是很精確。
但吳家小哥哥很快就在弄堂裏失寵了。原因蓋在於他做了一件在阿婆阿媽阿姨們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他趴在朱先生家的夾板門下,從離地約有一指寬的縫隙裏往裏瞧,看到了紅娣阿姨的“雪雪白的大屁股”。
看見就看見了吧,吳家哥哥還很激動和執著,一直趴到紅娣阿姨開了門出來倒水。紅娣阿姨出門見到了狗一樣臥著的小子,曾經驚問,吳小哥則坦率地發表了感想:
“紅娣阿姨的屁股雪雪白,介大,好看得不得了!”
聽說朱先生倒並不太在意此事。
“小孩子嘛,懂什麼?不就是說你好看嘛,算了!”他對勃然大怒的紅娣阿姨說過。
可是被讚賞過的紅娣阿姨當時很衝動,還是找了吳媽告狀,還是在樓下弄堂裏的水龍頭前公布了小哥的劣跡。
或許她也沒有料到,從此永樂裏的每個人看見吳小哥都會忍俊不禁地笑,他口袋裏的爆米花從此絕跡。
不多久,吳家母子搬走了。
據說紅娣阿姨後來很後悔。
“我該聽朱先生的。”她常說,“他總責怪我。”
三
十餘年後,公元一九六六年,吳小哥回來過一次。
朱劍秋屆時剛淪為“牛鬼蛇神”,白天在就職的上海市體委象棋隊接受批判,夜間則被裏弄裏的一個叫什麼“炮司”的造反派組織命令“不許亂說亂動”,“隨叫隨到”,隔三差五地戴了紙糊的高帽子到附近的幾條弄堂裏去遊街挨鬥。永樂裏就是這個時候改名為“永鬥裏”的。我那時正在學校裏等候畢業分配,某個星期天回家,在214號的門洞口見到了墨汁淋漓的大字報。我很認真地讀,方知這位曾經擔任過黃浦區的政協委員因而一度備受全弄人敬重的朱先生,竟然曾經參加過國民黨。在那個時候,光憑這,就夠得上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