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辭別涿郡(1 / 2)

不懂古代規矩的王東有些口無遮攔,“日月換色、江山改顏”有些大不敬了,好在公孫瓚是胸懷敞蕩,隻道王東年少輕狂,沒有在意。

“子升所言卻是治世之道,其中‘組閣建軍機處’是何意?還望點撥一二。”

清宮劇看多了,隨口就胡謅這麼一個後世大名鼎鼎的機構,至於軍機處的職責,還需要臨場分析。

“子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陛下未必不想一舉解決內宦、外戚爭權,然身邊皆是這兩方中人,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事情敗露則朝野震動,東言這‘軍機處’在‘機密’二字,由陛下指命四、五名大臣組成,專門為陛下處理軍機要務,若有泄密事件,也容易查明源頭,防危於未然,也能保證幾位軍機大臣的忠心。”

至於“組閣”,純屬王東順嘴胡扯,正說著集權哪,王東怎麼可能在分權的機構上詳談,無奈之下,王東隻能再次穿越,把隋唐出現的三省六部給呈了出來。

三省六部具體職責,王東知道的不多,但大體都是幹什麼的卻能說個一二,即便如此也把公孫瓚打擊了不輕。

漢製中,三公位極人臣,權勢極大,從官員任免到皇帝廢立都能插上一腿,曆代漢帝多寵信宦官或外戚,未嚐不是培養自己的勢力來製衡這些朝中勢力,從而造成宦官、外戚交替掌權。

三省六部一出就把這些權臣的權利瓜分的幹幹靜靜,官員的富貴全在皇帝的一手把握,到時候皇帝想辦誰,隻是一道聖旨就可以把人給擼到底,又有軍機處的幫襯,簡直是集天下權利與一人,恐怕漢代以前沒有一個皇帝享受過這種福利。

“子升大才,真是叫人折服,若有朝一日覲見陛下,必定一飛衝天,為兄心裏的一點私念,有些癡心妄想了。”

“伯珪兄有什麼事但說無妨,東拚勁全力必定做到。”

“為兄於子升雖是初見,但性情極為相投,今次前來就想與子升皆為異姓兄弟,但聽子升一番高論,便知子升絕非池中之物,再想來確實有些唐突了。”

聽罷王東立即起身後退一步再跪於地上:“小弟又有什麼大才能當得兄長如此錯愛,兄長乃當時英豪,能與兄長結為兄弟乃東的福氣,若因小弟幾句妄語而錯失兄長,東必定悔恨一生。”

公孫瓚聽罷大喜,連忙將王東扶起:“好兄弟!好兄弟!”

言罷,公孫瓚立即叫人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於桑樹華蓋之下,公孫瓚、王東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公孫瓚、王東,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誓必,王東拜公孫瓚為兄長,然後宰牛舍酒大宴部將。

接下來,公孫瓚、王東每日比武、飲酒、觀舞、狩獵。王東的“金剛伏虎拳”本已到瓶頸,有公孫瓚適時喂招,終於叫王東一舉突破第二層“勁力外放”,到達“收發自如”的境界,再結合自身體質和後世所學,在和公孫瓚的比鬥中依然可以做到攻守有居,叫公孫瓚直呼“不可能?怎麼可能?可能嗎?”

在涿縣一住就是月餘,從草原上積累的疲憊一掃而空,王東掛念都昌的發展,就向公孫瓚辭行。

聽到王東要走,公孫瓚甚為不舍:“今邊患漸起,子升勇謀兼備,正是建功立業之時,那小小的都昌尉不作也罷,來我涿郡,你我兄弟聯手,定能叫胡人不敢踏入我漢境一步。”

都昌基業,王東哪裏舍得,婉言說道:“做一方官護一方民,青州乃黃巾兵禍重地,百廢待興,然黃巾餘孽仍在,不得不防,眼看秋收在即,東必須坐鎮軍中,以護果實,今於兄長辭別,東亦不舍,來日兄長若思念弟弟,隻需一騎快馬,東必定星夜趕至。”

見王東執意離去,公孫瓚也不再挽留,準備了大量禮物,相送十裏才惜惜作別。

此次出行已過半年,正如王東所說,秋收在即,有太多的人惦記著地裏的莊稼,這是王東頭一次收獲糧食,收集的糧食的多寡嚴重影響著王東未來的發展,由不得他不重視。

出了涿郡,王東立即命令加快行軍的腳步,由於有三韓人在側,王東就把隊伍分作兩部分,有太史慈和田豫分開率領,交替強行軍,以鞏固突騎兵的訓練。

行至冀州境內,王東讓太史慈帶隊先行,他隻帶徐清連同親衛拐彎去了常山真定縣,去尋那三國第一偶像雲哥哥。

等他到了真定才知道,在古代找一個人有多麼難,真定縣可有十多萬人口,他趙雲此時又沒有後世那麼出名,現在又沒有互聯網,要是光靠人力去查名冊,還要一一鑒別重名重姓的人,就夠七八的大漢忙活半個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