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多打了三五鬥(1 / 2)

安排好竇勇,王東急急的趕回東堡,屁股還未坐定,就有人稟報都昌令煥枚來了。

經過黃巾之亂,現在的都昌要田有田,要人有人,地方豪紳被王東一通亂棒打壓,全都縮頭做烏龜狀,這使得煥枚發布的政令自上而下暢通無阻,官員勤勉、百姓勞作,使得都昌縣一片欣欣向榮之色,為此煥枚少不了被孔融嘉獎。

麵對煥枚,王東還是不敢怠慢的,不說是自己的直屬上司,即便見煥枚一心為民,也叫王東極為敬服,聽煥枚到來,趕緊整理儀表迎了出去。

“大人前來,下官……”

王東還為說完,誰想煥枚竟然躬身拜了下去,嚇的王東趕緊上前攙扶:“大人這可如何使得,您是長輩又是上官,真是折煞東了。”

以王東的力氣,煥枚怎麼可能拜的下去,於是他後退一步說:“這一拜非為枚,而是為天下蒼生,子升莫要阻攔,當受一拜。”說罷再次拜了下去。

王東見煥枚說的認真也沒在阻攔,而是往一邊側了側身,算是受了一半。

等煥枚拜了三拜,王東才上前扶住煥枚往裏麵走“大人這是為何?這次如不說清楚,東可就在都昌無立足之地了。”

煥枚、王東在都昌是兩個名人,但一個是仁名,一個是殺名,百姓心中上下立分,今日煥枚所為要是被人一鼓動,王東難免落得欺辱上官為千夫所指。

煥枚心情極好,嗬嗬笑著“子升受得,子升受的,《精耕細作》真乃當時奇書,為築國之基,可傳子孫萬代,得子升真是我都昌之幸,大漢之幸。”

王東寫的《精耕細作》本不被人看好,其中有些地方直接顛覆祖宗傳下來的耕作理念,都昌營的勢力範圍內還是王東強硬指派下去的,百姓積極性當然不高。可秋糧打出來後,竟然比其他地方多收了五成?這怎麼可能不引起煥枚的主意。

糧食是什麼?曆朝曆代都是立國之本!戰略第一要素。所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像黃巾之亂這樣的農民起義,隻要大把把的糧食一撒,誰還認張角哪根蔥?

當煥枚得知王東的土地產糧超過其他地方五成,那真是熊瞎子遇到了蜜蜂窩,三天兩頭的往東堡跑,今天把王東逮個正著,才有了上麵一幕。

聽完煥枚的來意,無非是想把《精耕細作》推廣出去。這種惠及華夏的好事,王東當然不會反對,至於以後有資敵的可能,王東卻不做他想,打來打去吃苦的都是百姓,若能多一份糧食,或許就能多活一戶人家,也能為漢人多留一份血脈。

王東把《精耕細作》的原版交給煥枚拿去篆刻,又說道:“大人拿去先不要上繳朝廷,古有南橘北枳之說,這《精耕細作》在他處未必便是增產,此時正是朝廷糧荒之際,若出了疏漏你我皆是罪人,不若大人先在都昌境內試用,待明年收成上來再求精去糙,重新編撰交與孔北海手中再耕作一年,若無疏漏便可上繳朝廷一郡一州的推廣下去。”

千年的耕作方式豈能被一本書給推翻,即便此時把《精耕細作》上繳朝廷,恐怕也會被認作地方偶爾的高產而被束之高閣,凡是牽扯到糧食的問題,所有當權人的處理方式都是極為保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若非有絕大把握增產,新技術才會被推廣,因為一旦出了疏漏造成大麵積絕產那就是危及國家根本的大事,是誰也不敢承擔的責任。

煥枚是關心則亂,經王東一說才想到自己太過冒失了,又問道:“《精耕細作》之說,子升可有多大把握?”

這關係到明年都昌的收成,煥枚也不得不小心為之。

王東嗬嗬一笑:“大人但用無法,東保證萬無一失。”

這可是經過一千多年演化出來的標準耕作方式,比這漢末不知先進多少倍,隻要沒有天災人禍,增產五成已經是最保守的估計了,要知道今年王東下轄百姓對這《精耕細作》積極性不高,尚多打了五成糧食,等明年見識到《精耕細作》威力的百姓還不拚著命照章辦事,收成再長幾成也沒問題。

有了王東的保證,煥枚有些緊皺的眉頭算是徹底舒展開。又問幾句東萊的事情,煥枚就帶著王東準備好的幾卷竹簡回縣城去了。

煥枚一走,大半年積攢下來的事情就全部壓了過來,好在有琉璃、杜瓊提前處理,王東隻需大概的看上一眼便可。

糧食自然不用提,各個糧倉均堆的滿滿當當。義勇營已經從農忙中解脫出來,全部集中在東堡附近同都昌營一起訓練,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各種器械也以驚人的速度消耗,不過好在杜瓊有從基地調撥的權限,這並不需要王東特意的去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