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多打了三五鬥(2 / 2)

但王東覺得東堡還是需要有一定工匠基礎的,基地的能力畢竟有限,又要照顧多方麵的發展,漢末亂世,時間長、強度高、敵手多,若全靠基地根本無法支持大規模的軍隊和領地內的基礎建設,這就迫切需要一支普通人組成的工匠隊伍,去填補基地留下來的空白,而基地隻為精銳服務。

於是王東就叫人把自己領地裏的工匠集中起來管理,當然軍械是不能大規模打造的,畢竟漢權還在。但農具卻不用多做顧慮。正好來年煥枚要在整個都昌縣實施王東的《精耕細作》,裏麵注釋的水車、曲轅犁、水磨等等工具都需要這冬閑期提前準備,這樣也好叫工匠們熟悉一下相互之間的配合,畢竟一些大型的作戰機械就不是一個工匠可以獨立完成的。

另外一個事情是琉璃提出的,東堡四周散布著大量孤兒。

“疫子相食”一般是形容糧荒的,但吃自己孩子的父母隻能是極個別的特例,大部份的情況是父母餓死或被殺前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給保全下來了。

王東敲詐了都昌縣的糧食後,為吸引流民到東堡種地,也是開設多處粥棚,吸引來大量的人口,而孤兒就占了很大一個比例。

這些孤兒幹不了活,卻是耗糧大戶,若非東堡糧食充足還真叫這幫小子給吃垮了。養著這些孩子到沒有問題,但就這麼放任不管卻不是的辦法。

王東得知此事後,查了一下庫房財物,大筆一揮蓋學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種培養嫡係人才的好事當然要全力而為,不但這些孤兒要進學,就連東堡內佃戶家的孩子也要進學,至於學費?都是自家孩子全免了,無非就是請老師加管幾頓飯。高升車馬馬匹生意做的不錯,車行、鏢局也開始有了進項,還有王東的搜刮和今年的收成,一座學校算不上太大的負擔。

正值冬閑,人力資源可是極為豐富,聽說縣尉大人要蓋學社叫自家孩子讀書,東堡的百姓人可是聞風而動,憑著紮實的農家活,一座占地百畝的學社眼瞅的拔地而起。

這個年代,文化可不是尋常老百姓可以接觸到的。沒有紙張,知識全憑口口相傳,這使得傳播的成本極其巨大,再加上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沒有身份、沒有錢財是別想學到那些“之乎者也”。所以造成文化人在平頭百姓眼裏變成了另一個物種,“神仙”般的存在。

因此聽說王東打算叫自己孩子免費進學,這些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百姓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爆發出十二分的活力。

一心想過“校長”癮的王東對學社的建立也是極為盡心,可沒想到學社好建,學生好招,這老師卻叫他犯了難。

這年頭識字的人都自視甚高,可有孔聖覺悟“有教無類”的人卻不多見,一個個把教泥腿子讀書看做有失身份的事,偏偏“氣節”都挺硬,王東軟硬兼施就是沒請到一個願意到他學社任教的,好像還巴不得被王東暴打一頓,好成就自己的名聲。

請煥枚出麵也沒有好的效果,隻能眼看著學社建好,孩子們在裏麵放鴨子。

當王東正在為學社著急的時候,一個人出麵願意做孩子們的先生。

“大人,我願意教導大人的孩子們,如果大人能幫我們收複棋章城,我們可以派更多的學者過來。”

毛遂自薦的是李東珠,王東這些日子忙的把這幫馬韓難民都給忘了。

三韓人仰慕漢文化,漢學方麵有些造詣,給孩子做啟蒙還是能勝任的。不過王東想想還是算了吧,萬一一千多年後,棒子們放衛星說韓文學啟蒙了漢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締造者,那他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你再給我找不痛快,小心我把你們都扔海裏去,下去刨你的地去吧。”

辦學不順,又有棒子添亂叫王東有些心煩。

正巧琉璃進來稟報說北海武山請他去喝酒。

武山這家夥倒是有心,眼下武安國正看王東不順眼,正琢磨著怎麼穿小鞋哪,他在這節骨眼請王東也算對的起往日的交情,為了散心王東帶著親衛們奔北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