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點好事做
孫道榮
報社的熱線值班室,來了七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想請記者幫幫忙,給出個主意。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嘰嘰喳喳說了半天,值班記者總算聽明白了:老師布置了一堂課外作業,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個同學在這一天,都必須做一件好事,並拍下照片,上交給老師。
一組同學去了敬老院,另一組同學去了福利院。他們是第三組,商量來商量去,不知道去哪裏,也不知道還能有什麼好事可做。於是,他們找到了報社,想請記者幫他們找幾件好事,讓他們做做。
記者想了想,問他們,你們平常都做過哪些好事呢?
“到敬老院為老人掃地、捶背。”
“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
“攙扶老人和盲人過馬路。”
“撿到錢,交給老師。”
“將路上的垃圾揀起來,扔到垃圾筒裏。”
記者笑笑,你們做的很好,這些都是好事。可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一提做好事,我們就隻會想到去敬老院孤兒院?隻會想到扶別人過馬路,公交車上讓座?除此之外,再想想,我們還能為身邊的人,做些什麼?
孩子們抓耳撓腮,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好事可做。
記者啟發他們,那麼,你們覺得,什麼樣的事,才算是好事?
“老師說了,做好事就是讓別人感到快樂。”幾個孩子,異口同聲回答。
記者點點頭,對,說得好,做好事就是讓別人感到快樂。不過,做好事不一定去找陌生人,你們身邊的人,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同學,都可以為他們做一點讓他們快樂的事情啊。而且,做好事也不應該刻意去尋找,隨時隨地,都可以力所能及地為身邊的人做的。
記者並沒有為孩子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意見,他也無法為孩子們找幾件好事,去讓他們做。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離開了報社,他們要急著去完成作業。
我在本地一家晚報上,讀到了這則消息。這算不得一條好新聞,卻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不僅是學校裏的孩子,每年,各個單位也都會組織一些送溫暖之類的活動,活動的內容卻永遠如出一轍:走訪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為困難戶送米送油送衣送被,有的單位,還會組織一些年輕人走上街頭,為路人理發,修理電器,測量血壓,清掃大街什麼的。這些,都是做好事的老套路了,成人們似乎並不比孩子更富有想象力。像季風一樣,春風行動定時地吹一遍。風過之後,馬上又恢複了平靜,大街上,經常看到的,還是冰冷的麻木的麵孔。
找好事做,那一定是因為你還不明白,什麼是好事。當好事成為一種程式化行為的時候,好事必然演化為走過場,成了一堂作業,一次作秀,一次心靈的自我安慰。
其實,常懷仁愛之心,給需要幫助的人一點點幫助,這就是善良,就是慈善,就是好事。如果你什麼也不能給予別人,那麼,對陌生人報以友善的微笑,這也算得上一件好事,而這樣的好事,每個人都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