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過年(2 / 2)

這些年來每到過年,我就向往兒時的熱鬧和有趣。決然不是現在這麼涼冰冰的,隻是村口擺幾攤麻將圍一群人。那時,大年初一天剛發亮,就家家門前爆竹此起彼伏,孩子們發瘋似的跑出家,擁在村裏的街道嬉鬧。接著就是拜年,而初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拜年,相當現在的團拜,十分莊嚴和隆重。男人們清早吃過酸湯掛麵就自動從自家出來,成群結隊,按輩分和長幼由家族中長者率領,先拜祖宗。祖宗是一幅族譜圖,上麵按輩分記載著本族的祖先。然後逐家去拜。族中老人和最高輩分的人在家裏坐等拜年。拜是真拜,對長輩跪地磕頭。那些老人和長者坐在椅子或炕上,拜年隊伍中有人喊一聲:“大爺大婆,娃們給您磕頭呢!”便在他(她)們膝下刷地跪倒一片。這些老人家以長輩自居,並不客套謙讓,說聲“磕麼!”拜完年,孩子們便爬起來,圍著老人或跳到炕上討花生核桃紅棗吃,老人家嘴裏嬉罵卻滿臉堆笑。

年越過越熱火,正月十五元宵節達到高潮。最有趣的還是耍社火。“踩高蹺”、“馬故事”,幾乎村村都有。選一批年輕人穿上戲裝,扮成《白蛇傳》、《西遊記》等等戲中人物,騎在馬上或在腿上綁副柳木棍叫高蹺,列成隊伍,前邊有鑼鼓開道,先在自家村裏轉,再走鄰村。一時間鑼鼓喧天,男女老少穿紅掛綠熙熙攘攘擁出來看社火,真是熱鬧極了。玩到高興處,一幫青年小夥子便煽火著縛秋千。正月的年輕人穿著新衣裳吃著飽飯正想著撒歡呢,往往隻要有人起頭,便一呼百應。抬檁條推碌碡,從自家轆轤上卸下一盤盤井繩,材料準備齊了,這時村上的能工巧匠自然要顯本領,連綁帶紮,大聲指揮扶杆拉繩,不到半天便樹成高高的秋千。秋千上麵橫梁上紮一些柏樹枝朵,兩邊杆上再貼副對聯,必是由村上教書先生題寫,無非是五穀豐登四海升平之類。秋千一起便圍攏來一群男女。小夥子中自然有膽大利索者急著表現,繩子還未拴好就捷足先登了。你看他兩手握繩兩腳踩板,隻三五下便蕩得與秋千上梁平了。那秋千的兩根豎起來的杆就放在兩個壘起來的碌碡上,四麵用幾條井繩拉著。這種臨時綁縛起來的簡易秋千蕩起來杆動繩動下麵的碌碡也動,越看越玄,越看越險。看的人越擔心,蕩秋千的小夥子越高興,還在上麵挽“花子”。要是秋千周圍聚著一群姑娘,小夥子更想出風頭要顯露,隻見他一邊蕩,一邊悄悄把係在新棉襖上的黑腰帶一鬆,趁著秋千向回蕩時用力一蹬,那腰帶隨風在身後飄起,這時他雙腳突然蹬空,刷地往下一滑,下麵立時一片驚叫,他卻安坐在秋千板上,笑嘻嘻滿不在乎。穿紅掛綠的女孩子們心裏就有了傾慕的意思,小夥子要的就是這個。

如今,兒時的我早就長大了做事了進城了,不愁吃也不愁穿了。孩提時的朋友見了麵說,你們在城裏天天都“過年”,而我卻怎麼也找不出兒時過年的歡樂和趣味。這幾年城裏年輕人卻撿起了洋節,過聖誕節,狂歡夜。在洋節裏吃飽燒烤喝夠啤酒擁進街道,如醉如癡,似狂似癲,一路喊叫,徹夜不歸。或許怕是過了兒時的年齡也過了兒時的年代,我看這狂歡之夜,洋是洋了,狂是狂了,卻遠不如中國過年的有趣。除夕,遠近的兒女都回家,圍在老人身邊團團圓圓。正月初一到初五,放鞭炮敲鑼鼓,踩高蹺耍社火,祭祖先走親戚,有朝一日幹脆在春節放假十五天,正月十五元宵節,不正是絕好的狂歡夜嗎!我們有著這麼好的中國年,為什麼不能好好過呢?!

right2004年1月28日·古曆正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