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是,我隻是以為您現在學畫畫好像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有那樣的時間和精力,不如多享受享受呢。“女孩直言不諱道。
“難道我學畫畫不是一種享受嗎?孩子,要知道這個想法在我心底都埋藏快六十了,今天能夠實現它,那就是最幸福的享受了。”祖母一臉的認真。
“學繪畫是很辛苦的。”女孩善意地提醒道。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享受自己喜歡的樂趣,哪裏還有什麼辛苦呢?”祖母不以為然地道。
從此,祖母竟像個小學生似的,每天準時準點地去上課,每天都要一絲不苟地完成老師的作業。偶爾,她還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兒孫們看看,樂嗬嗬地接受一番大家的表揚。有時,祖母還會很認真地謙虛道:“別竟揀好聽的給我說,也給提點兒意見。”兒孫們便說:“真的已經很不錯了,您隻是借此找些樂趣,又不打算去搞什麼畫展。”
“你們怎麼知道我不想搞畫展呢?難道你們以為我現在已經晚了嗎?”祖母生氣了。
“不晚不晚,永遠不晚。”兒孫們忙哄她,老人孩子似的笑了。
80歲生日那天,祖母真的在小區裏搞了一次個人畫展,幾十幅算不上精美的畫,讓祖母辛苦好長時間,也幸福了好長時間。
畫展結束後,祖母又冒出一個宏偉的想法:她想寫一本書,把她這幾十年裏難忘的經曆寫下來。
看到我張大的嘴巴,祖母拍了我一巴掌:“你以為太晚了嗎?”
“不,永遠都不晚。”一種不止是敬佩的感覺猛然扣動了我的心扉。
是的,老去的隻是光陰,隻要始終葆有一顆年輕的心,隻要努力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永遠不會晚。
亮出你的思想
那年,他以絕對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是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許多人都為能聆聽其教誨而倍感自豪。
對導師布置的第一個研究課題,他非常重視,不分晝夜地泡在圖書館或資料室,不辭辛苦地查閱了古今中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資料,做了數百萬字的讀書筆記,那浩繁的文字資料讓他都有些眼花繚亂了。為了寫好自己的第一篇博士論文,他不厭其煩地上下求索、引經據典,羅列了大量的典型材料,僅論文後麵的注釋附錄就達一百多條,他把自己豐富的閱讀視野和知識儲備展示得淋漓盡致。
他不無驕傲地將精心撰寫的論文交到導師的手中,滿懷期待著導師能夠給予一番讚賞。可導師拿過論文隻是簡單地翻一翻,便隨手扔到一邊,淡淡地命令他“重寫”。
他愕然不解:“老師,我還要讀哪些書籍?”
“重要的是讀好你自己這本書,無論它淺薄還是深刻。”導師一語平靜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讀好自己這本書?”他望著被導師斷然否定的“得意之作”,仍心存不甘地麵帶困惑。
“做學問,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你旁征博引了別人那麼多的觀點,材料可謂豐富至極,但那充其量也隻是重複別人的見解而已,你獨特的思想是什麼,你亮出自己鮮明的思想了嗎?”導師進一步點撥道。
猶如醍醐灌頂,聰慧的他立刻發覺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自己辛苦的忙碌,其實隻不過是簡單地整理、傳遞了別人的聲音,卻沒有發出自己內心真實而獨特的聲音。
十餘年後,已是北方那所著名大學裏著名的博士生導師的他,每次給新同學講課前,總要認真地講述上麵這個簡單的小故事,總要鄭重地將深蘊其中的要義傳遞給更年輕的一代――做人和做學問一樣,都要張開自己的心靈,放飛自己的眼光,不要無端地盲從他人,而要以自己鮮明的思想和個性,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優秀。
找到自己的路
去年國慶節的一天,鄉下的小學老師在於千裏之外焦慮萬分地向我求援――讓我這位如今在高校教書的得意門生,好好勸說勸說她那放棄了名牌大學博士研究生的學業,著了魔似的去外企做推銷的兒子,勸他趕緊回到課堂上去。
我嘴上一邊安慰著老師,心裏一邊歎息著――現在的年輕人真不知道心裏都想些什麼,做事怎麼能那樣草率?怎麼能隨隨便便地就放棄了多少人孜孜以求的讀博士的機會,甘願去做一個出苦力的推銷員?若是僅僅為著眼前的一點兒經濟利益,那簡直就太短視了。
坐在大學運動場的看台上,我精心準備的一大堆邏輯嚴謹的理由和具體生動的實例尚未出口,老師的兒子便一臉堅毅地告訴我:“老師,你不用勸我,我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你還年輕,以後的路……”我想說以我和他父親多年的經驗,還是穩妥一些,等拿到博士學位後,再去做他喜歡的工作會更好一些。
“是的,正因為我現在還年輕,才更應該選準自己的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按著別人設計的讀書、考研、考博……一路盲從著走下去了,我的人生之路要自己主動地去走,不僅要用雙腳去走,還要用自己的大腦去走,而不是毫無主見地讓別人牽著被動地往前挪動。而且,我發現沿著自己選定的道路往前走,我渾身都充滿了激情和力量,我相信成功會在前方等著我;縱然失敗了,我也充分享受了追求與奮鬥的快樂,也會無悔無怨的。”年輕人以一種命運在握的堅定與從容,向我解釋著自己不可動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