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知道了方向就會找到路(4)(1 / 3)

“絕不能一開始工作就抱著‘混’的想法,不是說事在人為嗎?我就要打碎眼下這些令人頹唐的灰色的論斷。”在那個陽光燦爛的中午,站在操場上,我攥緊了拳頭,一股熱流在胸中驟然奔湧。

在眾人驚訝、不解、懷疑的目光裏,我以十二分的熱情投入到大家已冷漠的工作中。深入到學生中間,去悉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去關心他們的思想、生活和學習;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學途徑。為此,我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我因材施教,揚其所長,讓每個學生不僅都能發現自身的亮點,還要學會擴大這些亮點。

很快,我教的班級成了全校矚目的焦點,學生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拚搏、進取的精神風貌。開始有不少家長來找校長,要求把自己的孩子轉到我的班級來,我班的人數很快膨脹到八十多人。

三年後,奇跡擺在了大家的麵前:我的班級一下子走出了二十名大學生,相當於全校過去五年考取的總和。更令人欣慰的是幾乎每一個學生都由衷地告訴別人——自己三年高中沒有白念,而是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當有人說我的成功在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承認。但我要說,最重要的是先撕去那些泯滅熱情和信心的灰色的標簽,給自己、給別人都貼上一枚枚充滿尊重、信任、進取、拚搏等等紅色的標簽,那樣,我們每個人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身上有著極大的潛力,根本沒有理由自暴自棄,更沒有理由讓灰色的情緒蔓延而熏染了別人……

好多次,我都想大聲疾呼:“快給平淡的日子注入鮮活的空氣,快揭去那些自製的或隨意張貼的灰色的標簽……”

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是芬芳的

品學兼優的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投身商海發大財,也沒有躋身政界去求得一個顯赫的官職,而是毅然地選擇了靜靜的瓦爾登湖。在那遠離塵囂、遠離現代文明的湖畔,搭建了一棟簡陋的小木屋,屋後栽樹,屋前種菜,自己開荒種糧食,過起了近乎原始的簡樸生活。

當然,更多的時侯,他隻是久久地坐在瓦爾登湖畔,靜靜地看書、思索、寫作,盡管他寫的書,出版商並賞識,他的手稿在當時得許多人眼裏不過是一堆廢紙,但他仍不改初衷,依然堅持每日靜思、寫作。他44歲因肺病死去,一生中沒有一個女人愛過他,他生前做什麼似乎都不成功,似乎他的整個人生都糟糕透頂了。直到多年以後,人們才驚訝地發現他那些睿智的思想,足以跨越時空地營養人類。

梭羅博物館曾在網站上,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你認為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結果超出92%的431439位世界各國身份、職業、信仰等均大不相同的被調查者,均不約而同地點擊了答案――否。梭羅博物館進一步追問大家為什麼認為梭羅的生活是幸福的,被調查者的解釋雖然千口千詞,但有一點卻驚人地一致――因為梭羅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那麼,是不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就一定會擁抱幸福呢?顯然,問題絕非有人想象的那樣簡單,無論是曾經滿懷欣喜地投入了自己喜歡的生活,還是被迫地選擇了後來的生活,很多人在回首人生時,常常會流露出太多的不如意――一位曾在官場中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退休後,連連感慨:“原來覺得自己最適合當官了,幾十年隨波逐流地沉浮於宦海,身心疲憊了大半輩子,到老了,方知曉那絕對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還有一位身家過千萬的知名企業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限惋惜地說:“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的是音樂,原本想要掙點兒錢,以便更好地投資自己的興趣的,結果成了商人,音樂隻是從前的夢想了。”還有很多人,在回憶人生的某些階段時,經常會不無遺憾地發現:他們原本有過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在生活巨大漩渦的裹挾下,自覺或不自覺地拋卻了最初的想法,擁有了一份自己未必喜歡的生活,盡管其中不乏成功的喜悅,但總是缺少自己想象的那種幸福的感覺。

前不久,時逢當年的大學同窗林凡從偏遠的林區小鎮來省城買書,幾位如今在省城裏都混得都有點兒模樣的同學借機小聚。酒酣之際,每個人都坦露了心懷:在報社當記者的,不住地抱怨自己寫稿子要看很多人眼色,該寫的稿子不能寫,不願意寫的卻要硬著頭皮地寫;搞房地產的,連連感慨這年頭的人事關係實在太複雜了,傷神累腦地忙了半天,不知哪個小差錯,就導致前功盡棄了;在銀行當個小官的,更是一臉苦相地後悔當初不該短視,選擇了現在三天兩頭要裁員的行業……感慨、牢騷都發過了,不約而同地,大家都將羨慕的目光投向了始終微笑著、不發一言的林凡,都說還是林凡活得幸福――雖然一輩子在偏遠的林區小鎮教書育人,但那是在幹自己喜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