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國際經濟貿易的產生與發展(2 / 3)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們生產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交換。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這種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國際貿易發展的最佳土壤。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商品種類日益繁多,國際貿易規模急劇擴大,貿易活動遍及全球,成為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馬克思論斷“對外貿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其基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其內在必然性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對外貿易成為其本身的產物”。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的國際經濟貿易

封建社會末期,西歐資本主義因素不斷擴大,對外經濟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16—18世紀中葉是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準備時期,資本的原始積累、工場手工業的廣泛發展,使得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地理大發現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國際貿易大規模擴展的前提條件已初步具備。歐洲國家為了占領殖民地和爭奪國際貿易霸權,從16世紀起發生了多起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他們用武力和欺騙的辦法對殖民地區進行掠奪性貿易,使參加國際貿易活動的國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國際貿易範圍空前擴大,交換的商品種類增多,工業原料和城市居民的消費品成為貿易的主要商品。

對外經濟貿易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它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勞動力、資本和市場。例如,由於英國15世紀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羊毛與毛織品,出現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從土地上趕走了農民,這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勞動力;同時,對外貿易促進了商品經濟與貨幣交換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充足貨幣資本;歐洲殖民主義者16—18世紀先後發動了一係列商業戰爭,占領舊市場、征服新市場,不僅擴大殖民統治,還擴大和開辟了市場,使非洲和拉美成為宗主國的市場和原料產地。

但要注意,對外貿易隻是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不是決定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對外貿易是通過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而發生作用的。

2.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國際經濟貿易

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葉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對外經濟貿易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這是因為:(1)對外貿易可以提高利潤率和阻止利潤率下降。馬克思曾指出“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對外貿易可以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降低成本、取得超額利潤(一部分來自於高於他國的勞動生產率,一部分來自對市場的壟斷);通過資本輸出,就地設廠,提高利潤率(在世界範圍內組織生產,繞過關稅轉移定價,外遷工廠節省環保費用)。(2)通過對外貿易,取得國外市場。列寧曾經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需要國外市場。”(3)對外貿易有助於社會產品價值的實現(兩大部類平衡;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對外貿易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有很大的作用:擴大了市場,使得超過國內市場容量的產品有地方出清(英國19世紀中期,一半以上工業品靠國外市場實現,日本造船等重工業產品一半靠出口);有助於實物形態的補償(發達國家進口的初級產品種類更多、數量更大、來源更廣);製成品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更大,作為中間性產品的比重提高,新產品大量出現(半導體芯片);轉嫁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4)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刺激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5)帶動相關經濟部門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是相互聯係、互為市場,參加外貿的經濟部門對於其他部門有一個示範效應和擴大效應,通過前連鎖和後連鎖效應帶動上下遊經濟部門的發展。

隨著蒸汽機的發明,歐洲國家先後發生了產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大機器工業,生產力迅速提高,社會產品大大增加,國際分工開始形成,它們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同時,交通運輸和通訊聯絡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廣泛使用,縮短了國家間的距離,推動了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

這個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巨大發展,國際經濟貿易的各個方麵都有顯著的發展和變化:(1)國際貿易額迅猛增長。(2)貿易商品結構不斷變化,商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工業品特別是紡織品的貿易迅速增加起來,穀物也成了大量交易的對象。(3)貿易方式多樣化。貿易方式有了進步,現場看貨交易發展為憑樣品交易。(4)信貸關係發展起來,各種票據尤其是彙票開始廣泛流行。(5)經營國際貿易的組織機構日益專業化,並且出現了很多為國際貿易服務的專業性組織(如輪船公司、保險公司、轉運公司等)。(6)國家之間的貿易條約普遍發展起來,並且逐漸成為競爭和獲取特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