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處於壟斷地位,整個世界成了英國大工業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地。英國以它的工業和貿易上的優勢為基礎,鼓吹和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便侵入其他國家市場。而其他國家如德國和美國為了保護其幼稚工業,而采取了“保護貿易”政策。到19世紀中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發展起來,在世界市場上與英國展開了競爭。
3.資本主義壟斷時期的國際經濟貿易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對外經濟貿易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對外經濟貿易使資本主義商品形式的生產具有普遍的、世界的性質,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範疇充分發展;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商品貨幣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擴大,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
由於生產和資本高度積聚和集中,壟斷組織和財政資本控製了國際經濟貿易。在資本輸出推動下,世界各個角落都卷入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貿易聯係之中,這個時期,國際貿易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征:(1)國際貿易額絕對數量雖有顯著增長,但其增長速度較自由競爭時期相對下降了,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2)壟斷開始對國際貿易產生嚴重影響。少數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在世界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還滲透和壟斷了殖民地和落後國家的對外貿易。(3)為了確保原料的供應和市場的控製,少數富有的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向殖民地輸出資本。壟斷組織利用資本輸出,一方麵作為爭奪和壟斷國外市場,控製和奴役殖民地、附屬國的工具,另一方麵,把資本輸出作為推動和擴大商品輸出的手段。這樣,壟斷組織就把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直接結合起來。(4)在帝國主義時期,競爭不但沒有消失,而且日趨尖銳。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建立了關稅壁壘,相繼采取了具有進攻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為了獎勵出口和限製進口,它們采取了許多新的貿易措施,如出口補貼、國家信貸擔保、傾銷、外彙管製、配額製、許可證製以及禁止進出口等。一些國家還組織了貨幣集團,如英國建立了帝國特惠製,以排斥和壟斷市場。這些政策和措施,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爭奪市場的鬥爭尖銳化。這種發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劇使國家間的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後起的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市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重新瓜分市場采取了“和平的”與“武裝的”鬥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而挑起的。(5)這一時期,新技術的發明、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交通通訊工具的顯著改進,都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6)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的加深,尤其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使國際貿易額出現了停止增長和縮減的現象,呈現出不穩定發展的狀態。
不同社會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曆史說明,在19世紀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形成了國際分工體係和生產國際化。20世紀初,發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導致國際分工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生產越來越走向國際化。特別是二戰後,科學技術的進步邁向一個新的高度,出現核能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引發第三次科技大革命,從而導致了一係列新興部門的產生,使得國際分工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強了,各國經濟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加深了。同時,世界潮流也出現了新的轉變,雖然還有局部戰爭,但總的趨勢是轉向和平;資本主義由壟斷、掠奪、分化轉向競爭、合作、均化;世界經濟特別是第三世界由封閉、停滯、分散轉向開放、發展、協調。
總的來說,競爭與合作、發展與協調已經成為現代世界社會的主流,各類國家的生產和消費日益納入相互依賴、相互製約並息息相關的全球統一大市場。20世紀90年代東歐集團的瓦解及1991年底蘇聯的解體,使二戰後美蘇兩大集團對峙的冷戰局麵得以結束,這極大地緩和了政治對立對經濟貿易的影響。雖然民族矛盾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仍然困擾著國際社會,但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各國的兩大主題。
可以預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各類國家的對外開放,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新技術革命的推動和衝擊,21世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前景將是極為廣闊的。